《中醫詞典》解釋「頭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頭脹
證名,指患者自覺頭部脹滿不適,甚或伴有沉重感。此症可因外感或內傷所致,病機多與濕熱、肝火、痰濕、食積等因素相關,臨床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
外感頭脹
- 多因濕熱鬱蒸,或暑熱之邪上擾清竅所致。常見於溫病、暑病等外感熱病,如《傷寒緒論》所載:「冬溫、風溫、溫病、熱病、時行、中暍、中暑,多有頭重脹痛。」此類頭脹多伴身熱、口渴、煩悶等症,乃濕熱火氣內燔,上攻頭面而成。
- 治法當清熱化濕,忌用辛溫發散,以免助熱傷津。
-
內傷頭脹
- 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鬱化火,火性上炎,導致頭部脹痛,常伴目赤、口苦、煩躁易怒等症。治宜清瀉肝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 濕痰阻竅:痰濕內蘊,上蒙清陽,頭脹多伴頭重如裹、胸悶嘔惡、苔膩等症。治宜化痰祛濕,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
- 食積滯氣: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濁氣上逆,頭脹多伴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治宜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
- 疰夏(夏季暑濕傷氣):暑濕困脾,氣機不暢,頭脹多見於夏季,伴身倦乏力、食欲不振。治宜清暑化濕,方用清暑益氣湯。
辨證用方
- 外感濕熱:
- 冬溫——陽旦湯
- 風溫——萎蕤湯
- 溫病——黃芩湯
- 熱病、時行、中暍——白虎湯
- 中暑——清暑益氣湯
- 內傷肝火——龍膽瀉肝湯
- 痰濕上蒙——半夏白朮天麻湯
- 食積氣滯——保和丸
相關證候
頭脹與頭重、頭痛等症有相似之處,但頭脹以脹滿感為主,多屬氣機壅滯或邪熱上擾;頭重則多因濕邪困阻;頭痛則以疼痛為主要表現。臨床需結合兼症詳辨。
(註: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具體診療請遵醫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