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頭針療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頭針療法
頭針療法,又稱頭皮針療法,屬針刺療法之一,乃透過刺激頭皮特定區域以調理疾病之法。此法於1972年首見文獻記載,其理論基礎結合中醫經絡學說與現代醫學之大腦皮層功能定位,依據疾病部位選取相應刺激區施針,以達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之效。
理論依據
頭針療法之設計,融合中醫「頭為諸陽之會」的觀念,認為頭部匯聚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之氣,與全身臟腑氣血密切相關。現代醫學則認為,頭皮特定區域對應大腦功能分區,刺激該處可調節相應腦區功能,促進神經修復與代償。
操作手法
施術時,以毫針沿頭皮斜刺至皮下組織,進針後行大幅度、高頻率之捻轉手法,使針感(如脹、麻、重)傳導至病所。持續捻轉3至5分鐘後留針10至20分鐘,期間可重複捻轉1至2次,或輔以電針加強刺激。
適應症
頭針療法廣泛應用於中風後遺症(如偏癱、失語)、腦動脈硬化所致眩暈、震顫麻痹(帕金森氏症)、神經性頭痛、小兒腦性癱瘓等病症。其機制在於透過刺激頭部經絡與皮層反射區,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激發神經功能重塑。
選區原則
頭針分區多參照「焦氏頭皮針」或「國際標準頭針線」,如:
- 運動區:主治對側肢體運動障礙,位於頭頂部正中線旁開0.5寸向後延伸之帶狀區域。
- 感覺區:調節對側肢體感覺異常,緊鄰運動區後方。
- 語言區:針對失語症,常取額下回對應之頭皮區域。
中醫辨證應用
中醫強調「辨證取穴」,如:
- 肝陽上亢型頭痛:可配伍肝經相關頭針區,如額旁2線(足少陽膽經循行處),以平肝潛陽。
- 氣虛血瘀型中風:加刺百會、四神聰等穴,配合頭針運動區,以益氣活血通絡。
頭針療法兼具中醫整體調節與現代醫學靶向刺激之特點,臨床常與體針、推拿或中藥併用,以協同增效。其優勢在於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尤適宜腦源性疾病之康復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