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頭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頭重

證名,指頭部自覺沉重墜脹,或如布帶纏裹之感。此證首見於《素問·刺熱論》,多因外感濕邪、疫氣內侵,或內傷濕痰壅阻所致。

病因病機

  1. 外感濕邪:濕性黏滯,易蒙蔽清陽之氣。若濕淫外襲,或痰濕內生上蒸,阻滯頭部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故見頭重如裹。
  2. 內傷痰濕: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成痰,痰濕上泛,壅塞清竅,亦致頭重。
  3. 腎氣虛衰:腎主藏精,若腎精虧耗,陰氣衰微,無法與胃氣協同上承以濡養清竅,清陽之氣不升,則頭重昏沉。如《古今醫統》所言:「精滑脫,腎氣竭而陰微,不能與胃氣上升,以接清陽之氣,故病多頭重。」
  4. 熱病兼證:外感熱病過程中,熱邪與濕相搏,或熱盛傷津,氣機壅滯,亦可見頭重,多伴隨發熱、口渴等症。

辨證論治

  1. 濕邪外感

    • 證候:頭重如裹,周身困重,胸悶納呆,苔白膩,脈濡。
    • 治法:祛濕解表,升清降濁。
    • 方藥
      • 秋、冬、春季多用 羌活勝濕湯(《張氏醫通》),以羌活、獨活、藁本等風藥勝濕,升發陽氣。
      • 夏季暑濕偏盛者,可用 蒼朮白虎湯 清暑化濕,或配合 瓜蒂散 加蒼朮、藁本,宣洩濕濁。
  2. 痰濕內阻

    • 證候:頭重昏沉,痰多黏稠,胸脘痞滿,舌苔厚膩,脈滑。
    • 治法:化痰燥濕,健脾和中。
    •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 加減,以半夏、白朮化痰,天麻熄風定眩。
  3. 腎精虧虛

    • 證候:頭重空痛,腰膝酸軟,耳鳴健忘,脈沉細。
    • 治法:補腎填精,益氣升陽。
    • 方藥右歸丸左歸丸 加減,佐以升麻、柴胡升提清氣。
  4. 熱病頭重

    • 證候:頭重伴發熱、口渴、便秘,舌紅苔黃。
    • 治法:清熱瀉火,通腑降濁。
    • 方藥白虎湯承氣湯 類方,根據熱邪深淺選用。

相關證候辨析

  • 首如裹:與頭重相似,但更強調頭部緊束感,多屬濕濁上蒙,治法相近。
  • 頭暈:頭重常與頭暈並見,但頭重以沉墜感為主,頭暈則以眩轉為特徵,病因有虛實之別。

頭重一證,虛實皆可見,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明濕、痰、虛、熱等病機,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