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透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透表

透表,又稱「透邪」,為中醫治療外感病邪的重要治法之一,主要指運用辛散解表之藥,使侵入肌表的外邪(如風寒、風熱等)透過發汗等方式從體表透散而出,從而解除表證。此法常見於外感病初期,邪氣尚在淺表,未深入臟腑之際,強調「邪有出路」,避免病邪內陷。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人體肌表由衛氣固護,外邪侵襲時,正氣與邪氣交爭於表,可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等表證。此時需順應病勢,以輕清升散的藥物開泄腠理,助邪外透。此理論源自《黃帝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原則,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更明確提出解表法的具體運用。

臨床應用

透表法需根據邪氣性質與患者體質調整用藥:

  1. 風寒表證:多用辛溫透表之品,如麻黃、桂枝、紫蘇葉等,代表方劑為「麻黃湯」。
  2. 風熱表證:選用辛涼透表之藥,如薄荷、牛蒡子、桑葉等,代表方劑如「銀翹散」。
  3. 暑濕表證:結合芳香化濕與解表,如藿香、佩蘭配伍香薷,方如「新加香薷飲」。

與相關治法的區別

  • 解表:廣義包含透表,但更側重發汗驅邪。
  • 疏表:偏重疏通表氣,適用於表氣鬱滯輕證。
  • 透邪:範圍較廣,除表邪外,亦可指透達半表半裡之邪(如少陽病用柴胡類方)。

透表法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強調早期干預,避免表邪傳裡。其用藥輕靈,忌過用苦寒或滋膩,以免閉門留寇。歷代溫病學派更發展出「透熱轉氣」等延伸應用,豐富了透表法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