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穿拐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穿拐痰
穿拐痰為中醫外科病名,屬「流痰」之一種,專指痰濕流注於踝關節所致之疾患,見載於清代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卷中。此病多因先天不足、腎氣虧虛,或後天失養、氣血兩虧,致痰濕凝滯經絡,久而化熱,腐蝕筋骨而成。其證候特點與現代醫學之「踝關節結核」相似,然中醫更強調整體氣血失調與局部痰瘀互結之病機。
病因病機
- 正氣內虛:腎主骨,肝主筋,若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則痰濕易乘虛流注。
- 痰濕凝滯: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內停,聚而為痰,流注經絡,阻滯氣血。
- 外邪誘發:寒濕或風熱外襲,與內痰相搏,鬱久化熱,蝕骨腐筋。
臨床表現
- 初期:踝關節漫腫隱痛,皮色不變,活動受限,行走跛行,伴低熱、倦怠、納差等全身症狀。
- 中期:痰濕鬱熱,局部漸紅腫灼熱,疼痛加劇,身熱不退,甚則夜間盜汗。
- 後期:瘡口潰破,流出清稀膿液或夾敗絮狀物(干酪樣壞死),久不收口,可觸及死骨;踝關節畸形(如馬蹄足),功能喪失。
辨證要點
- 痰濕阻絡證:腫痛綿綿,身重困倦,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 陰虛火旺證:潰後膿稀,午後潮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 氣血兩虛證:瘡口難斂,面色萎黃,心悸氣短,舌淡脈弱。
治療原則
以「扶正祛邪」為本,分期論治:
- 初期:溫通散寒、化痰散結,方用陽和湯加減。
- 中期:清熱托毒、化痰通絡,方用托裏消毒散合五味消毒飲。
- 後期:滋陰清熱或益氣養血,方用六味地黃丸或十全大補湯;外治需提膿祛腐,必要時取出死骨。
古籍參考
《瘍科心得集》指出:「穿拐痰……由腎虧絡空,痰邪深伏,潰後最難收功。」強調本病與腎虛密切相關,預後多纏綿難癒。
穿拐痰屬中醫「骨癆」範疇,其病理演變體現「虛→痰→瘀→腐」之過程,治療需注重調補肝腎,兼顧脾胃,以固根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