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透熱轉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透熱轉氣

透熱轉氣,又稱「透營轉氣」,是中醫溫病學中的重要治法之一,首見於清代葉天士《溫熱論》。其核心思想在於,當溫熱病邪深入營分時,可通過適當的治療手段,使邪熱從營分透轉至氣分,從而減輕病情,促進痊癒。

理論基礎

溫病學中,邪熱的傳變遵循「衛→氣→營→血」的層次遞進。營分證是溫熱病邪較為深重的階段,臨床表現包括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斑疹隱隱、舌絳等。此時若邪熱完全鬱閉於營分,可能進一步內陷血分,導致病情加重。透熱轉氣法的目的,即在邪熱尚未完全固結時,使其從營分向外透達,轉出氣分,從而逆轉病勢。

機理與應用

透熱轉氣的關鍵在於「透邪外達」。葉天士提出「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強調營分證仍有轉機,可通過清營泄熱、輕清透泄等法,使邪熱從營分透出氣分。常用方劑如清營湯(《溫病條辨》),其中金銀花、連翹、竹葉等藥物兼具清營與透氣之效,既能清解營分熱毒,又能輕宣透邪,引熱外達。

此外,臨床運用時需辨別邪熱的兼夾情況。若夾雜濕濁、痰瘀等病理因素,需配合化濕、化痰、活血等法,以暢通氣機,助邪外透。例如,若營分證兼見痰熱壅滯,可加入杏仁、瓜蔞等宣肺化痰之品,使邪熱更易轉出氣分。

與相關治法的區別

透熱轉氣與「涼血散血」不同,後者適用於邪熱已深入血分,需以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為主。而透熱轉氣則側重於邪在營分時的逆轉病勢,避免熱邪進一步內陷。

總之,透熱轉氣體現了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思想,通過透泄營熱、調暢氣機,使病邪由深出淺,為溫病營分證的重要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