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透天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透天涼
透天涼為針刺手法之一,首載於《針灸大全》,屬複式瀉法,與「燒山火」相對,專用於清瀉實熱、引陽下行。其操作核心在於分層提插,結合緊提慢按之術式,以誘導涼感,達到瀉熱之效。
操作要領
- 分層進針:將針刺深度分為天部(淺層)、人部(中層)、地部(深層)三部分。
- 由深至淺:先針至地部,行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速而重,按針時緩而輕),繼退至人部、天部,各層同法操作。此為「一度」。
- 反覆施術:通常需操作3-7度,至患者局部或全身出現涼感為度。若施術後無涼感,則不宜強求,應調整治法。
- 出針不閉:退針時不按壓針孔,令邪熱外泄。
作用機理
透天涼透過逆向操作(由地至天)與提插瀉法結合,形成「陰性刺激」,具有以下效應:
- 瀉陽退熱:緊提法屬瀉,可疏散陽經鬱火,適用於肝陽上亢之頭目脹痛、溫瘧高熱。
- 引氣下行:慢按輕壓能導亢陽下歸丹田,對治上熱下寒之證。
- 調和營衛:分層操作可調動衛氣外散,營氣內守,改善骨蒸勞熱之虛陽外浮。
臨床應用
- 實熱證:如溫病氣分熱盛、陽明經頭痛。
- 虛熱證:配合補法,用於陰虛火旺之潮熱盜汗。
- 經絡鬱熱:循經取穴,瀉井穴或滎穴,如少商、魚際治肺熱。
理論依據
此手法契合《內經》「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之旨,透過疾退針、慢按針的節奏,模擬「陰升陽降」之勢。明代《金針賦》進一步闡明:「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後世醫家更強調「涼感」為得氣標誌,與燒山火之「熱感」相對,體現中醫「陰陽調衡」的核心思想。
此手法需精準掌握提插力度與分層節奏,對經氣調動要求較高,故臨床多選用肌肉豐厚處穴位,如足三里、合谷等。其效不僅在於物理刺激,更透過經絡傳導調節整體氣機,展現針灸「從外治內」的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