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透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透邪

透邪,又稱「達邪透表」,為中醫治療學術語,指透過發散透達之法,驅除表邪,使外感病邪由內向外透發,從而解除表證的一種治法。此概念源於《黃帝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療原則,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成為外感病初起的重要治療手段。

透邪的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侵襲人體,首犯肌表,導致營衛失調,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涕等表證。此時邪氣尚淺,應趁其未深入,及時透散外邪,防止病邪內傳。透邪法的核心在於「給邪出路」,使病邪從表而解,避免病情加重或變生他證。

透邪的臨床應用

透邪法主要適用於外感病的初期階段,常見於以下證型:

  1. 風寒表證:症見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緊,常用麻黃湯、荊防敗毒散等辛溫解表,透邪外出。
  2. 風熱表證:症見發熱重、惡風、咽痛、脈浮數,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辛涼透表,清熱解邪。
  3. 濕邪困表:症見身熱不揚、頭重如裹、肢體困倦,可用藿香正氣散等化濕透表。
  4. 暑邪襲表:症見發熱汗少、心煩口渴,常用香薷飲解暑透邪。

此外,某些溫病學派(如葉天士《溫熱論》)強調「在衛汗之可也」,主張溫病初起邪在肺衛時,亦當輕清透泄,防止熱邪內陷。

透邪的藥物與治法特點

透邪藥物多具辛散之性,如:

  • 辛溫透表:麻黃、桂枝、紫蘇、荊芥、防風等。
  • 辛涼透表:薄荷、牛蒡子、金銀花、連翹等。
  • 芳香化濕透邪:藿香、佩蘭、白芷等。

治法上,透邪強調「輕清宣透」,避免過用苦寒或滋膩之品,以免閉門留寇。同時,需根據患者體質及兼夾病邪(如氣虛、陰虛、痰濕等)適當配伍,以助邪透發。

透邪與相關治法的區別

  • 與「解表」的異同:解表泛指解除表證,而透邪更側重於「透達」,強調使邪外散,尤其適用於邪氣鬱閉較甚者。
  • 與「清熱」的區別:清熱法直接清泄裡熱,而透邪法則使熱邪從表而解,適用於表證未解或熱邪初犯衛分者。

透邪法體現了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思想,臨床運用時需精準辨證,把握病機,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