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不制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詳解:土不制水
定義與五行關係
「土不制水」為中醫病機術語,源自五行學說中「土克水」的制約關係。脾屬土,主運化水濕;腎屬水,主水液代謝。生理狀態下,脾土透過其健運功能調控水液輸布,防止水濕泛濫。若脾氣虛弱,土虛無力制水,則腎水失約,導致水濕內停或泛溢肌膚,形成病理現象。
病機與臨床表現
此病機核心在於 脾土虛損,常見於以下情況:
- 脾陽不足:陽虛失溫,水濕不化,聚而生痰成飲。
- 脾失健運:氣化無力,水穀精微輸布受阻,水液代謝失衡。
臨床表現多見:
- 水腫:尤以下肢浮腫為甚,按之凹陷難起。
- 痰飲:痰多清稀、胸悶腹脹,或見眩嘔(如痰飲停肺之咳喘)。
- 泄瀉:大便溏薄、完穀不化,伴隨神疲乏力。
與臟腑的關聯
- 脾腎交互:脾土虛久常累及腎陽(「土不生火」致火不暖土),加重水濕泛濫,形成陰水(慢性水腫)。
- 肝木乘土:肝氣鬱滯橫逆犯脾,進一步削弱脾土制水功能,可見腹脹脅痛兼水腫。
經典理論延伸
- 《黃帝內經》提及「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強調脾土在水濕病證中的關鍵地位。
- 後世醫家張介賓於《景岳全書》進一步闡述:「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點明治水當以健脾為本。
辨證要點
- 本虛標實:以脾氣(陽)虛為本,水濕痰飲為標。
- 舌脈特徵: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緩或濡弱。
附:相關病理名詞
- 水濕困脾:脾虛導致水濕反過來阻遏脾陽,形成惡性循環。
- 土虛木賊:脾弱時肝氣相對亢盛,加劇脾胃功能失調。
(註:本文僅述理論,具體辨治須依臨床四診合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