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穿拐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穿拐毒是中醫中的一種病名,又稱腳拐毒,俗稱穿拐毒,主要指附骨疽生於足踝部位的病症。根據《瘍科心得集》卷中記載,外踝疽即腳拐毒,俗名穿拐毒,是足三陽經脈絡的病症。

附骨疽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足踝部位,尤其常見於青壯年男性。其主要原因是外傷、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導致皮膚細菌感染,引起局部炎症反應。

穿拐毒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外踝部位出現紅腫、疼痛、化膿,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破潰、流膿和出血等症狀。

對於穿拐毒的治療,常常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1. 局部用藥:使用抗生素軟膏、碘伏等外用藥物進行治療。
  2. 口服藥物:使用抗生素、消炎藥等口服藥物進行治療。
  3. 手術治療:對於病情嚴重的穿拐毒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切除等治療方法。

穿拐毒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避免外傷:注意避免足部受傷,特別是足踝部位。
  2. 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定期清洗足部,保持足部的衛生狀態。
  3. 增強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多注意休息、適當運動,提高免疫力。

穿拐毒是一種可以治癒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使病情惡化,甚至引起其他併發症。因此,如果出現穿拐毒的症狀,一定要儘早到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