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風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風瘡

病名
土風瘡為中醫病名,屬時發時止之丘疹類皮膚疾患。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其病因病機主要歸因於「肌膚虛疏,風塵入於皮膚」,意指患者腠理不固,外感風邪夾雜濕濁或塵埃之氣,侵襲肌表,鬱於皮腠而發。

臨床表現
其症特徵為皮疹乍發乍癒,反覆發作。皮損形似風疹,呈丘疹樣突起,色紅或淡紅,搔癢劇烈,患者常因搔抓致皮膚破潰成瘡,甚則滲液結痂。此病多發於春夏之交,或環境濕熱、風塵較盛之時,與外邪侵襲及體質偏虛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外因以風邪為主,常兼夾濕、熱之邪;內因則責之於肺衛不固或脾胃濕熱內蘊。風性善行數變,故疹塊時隱時現;濕性黏滯,則病程纏綿;熱邪燔灼,致瘙癢劇烈。若久病不癒,可耗傷陰血,轉為血虛風燥之證,症見皮膚乾燥、脫屑。

治法方藥
治療以「疏風清熱、除濕止癢」為大法,依證型加減:

  1. 風熱夾濕證:皮疹色紅,搔癢無度,可選《局方》消風散(荊芥、防風、蟬蛻、苦參等)加減,疏風清熱兼以化濕。
  2. 濕熱蘊結證:疹色暗紅,伴滲液,舌苔黃膩,宜用荊防敗毒散四妙散(蒼朮、黃柏、薏苡仁),清熱利濕解毒。
  3. 血虛風燥證:病程日久,皮膚乾燥脫屑,當養血潤燥,方選當歸飲子(當歸、生地、白芍、何首烏等)。

外治法
可輔以中藥外洗或塗敷,如:

  • 三黃洗劑(黃連、黃柏、黃芩煎湯冷敷),清熱燥濕。
  • 青黛散調麻油外塗,涼血解毒止癢。

鑑別診斷
此病類似西醫「丘疹性蕁麻疹」,然中醫更強調辨證分型與整體調理,非僅止於對症止癢。

古籍溯源
《諸病源候論》揭示其「風塵入膚」之病機,後世醫家如明代《外科正宗》進一步完善治法,提出「風毒宜散,濕熱宜滲」之則,豐富臨床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