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疳

病名,屬眼科疾病之一,首載於《雜病證治準繩》。其文曰:「土疳證謂脾上生毒,俗呼偷針眼是也。」此症即現代所稱之「針眼」,又名「瞼(jié)瘡」、「麥粒腫」。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土疳多因脾胃濕熱蘊結,或外感風熱邪毒,導致氣血壅滯於眼瞼所致。《諸病源候論》提及:「風熱客於瞼眥之間,搏於血氣,故令眼生瘡。」此外,過食辛辣厚味、脾失健運,亦易使濕熱上攻,發為此疾。

臨床表現
土疳初起時,眼瞼邊緣或瞼內(眼瞼腺體處)現紅腫硬結,形如麥粒,按之疼痛,甚者可見膿頭。輕者數日自消,重者膿成潰破。若反覆發作,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

辨證分型

  1. 風熱外襲:眼瞼局部紅腫癢痛,伴輕度畏風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 脾胃濕熱:眼瞼腫痛較甚,或見膿液,兼有口乾口臭、便秘溲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3. 脾虛氣弱:針眼反覆發作,腫勢緩和,面色少華,納差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為主。風熱者疏風清熱;濕熱者清脾瀉火;脾虛者健脾益氣,佐以祛邪。外治可配合針刺放血或藥物外敷,如《銀海精微》載「宜鐮洗出血,後服退赤散」。

相關文獻
除《雜病證治準繩》外,《證治準繩·七竅門》進一步闡述其病位與治法;《目經大成》則強調「土疳乃脾胃積熱上衝」,並列舉內服方如清脾散加減。

此症雖多屬輕淺,然若調治失當,恐延為胞瞼痰核或瘢痕黏連,故早期辨明證型,對證施治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