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黃

土黃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屬黃疸病證的特定類型,其病機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土黃患者可見身體寒冷、面色青黃等症狀,嚴重者若面目及十指俱呈青色,則預後不良,屬難治之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土黃的成因多與「脾土虛衰」或「濕濁內蘊」有關。脾主運化,若脾陽不足,水濕不化,鬱而化熱,濕熱熏蒸,則發為黃疸。此外,寒濕困脾或氣血瘀滯亦可能導致土黃,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與肝膽功能失調亦有聯繫。

臨床表現

土黃的典型症狀包括:

  1. 面色青黃:脾土之色外露,兼見氣血不榮。
  2. 身體寒冷:陽氣虛衰,不能溫煦肢體。
  3. 十指青紫:氣血瘀滯,末梢循環受阻,提示病情深重。

若病情進一步惡化,出現「面目及十指俱青」,則多為陽氣衰微、氣血敗亂之象,屬危候。

治療方法

《聖濟總錄》提出以灸法治療土黃,具體取穴包括:

  1. 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可疏肝理氣、調和氣血。
  2. 百會穴:位於頭頂,為諸陽之會,灸之可升提陽氣、溫通經脈。
  3. 後心發際:推測為「風府」或「大椎」附近區域,灸之可振奮陽氣、驅散寒濕。

此外,若從方藥論治,可參考溫補脾陽、化濕退黃之法,如選用「茵陳術附湯」加減,以茵陳蒿利濕退黃,白朮、附子溫健脾陽,佐以乾薑、甘草調和中焦。

與其他黃疸的鑒別

土黃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如:

  • 陽黃:多因濕熱蘊結,症見身目鮮黃、發熱口渴。
  • 陰黃:多因寒濕阻滯,症見黃色晦暗、畏寒肢冷。
    土黃的特點在於面色青黃並見肢冷,且病情進展時青色明顯,反映氣血瘀滯或陽虛寒凝之象。

古籍補充

除《聖濟總錄》外,《太平聖惠方》亦提及土黃的針灸療法,強調「調理中焦為要」,可配合足三里、中脘等穴位以健運脾胃。後世醫家則進一步完善土黃的辨證體系,認為其與「脾色外現」相關,治療上需注重溫陽與活血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