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癩

病名
土癩為中醫癩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麻風病)的一種分類,首見於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孫氏將癩病依其臨床表現、皮損形態及色澤差異,細分為金、木、水、火、土、黃、白、烏、赤、青癩等十種,另載有蟋蟀癩、面癩、雨癩等特殊類型。其中,土癩特徵為皮膚出現結節狀隆起,形如雞卵或彈丸,屬癩病中較為典型且嚴重的類型。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土癩的成因與外感癘風(癘氣)、內傷情志、臟腑虛損及經絡瘀滯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提及「癘風者,營衛熱附,其氣不清」,指出癘氣侵襲人體後,可導致氣血失調、經絡阻塞。土癩患者多因正氣不足,風濕熱毒乘虛內蘊,結於肌膚腠理,形成塊磊狀皮損;若久病不治,毒邪深入,則可損傷營衛,使局部肌膚麻木不仁,甚則潰爛流膿,散發穢臭。

臨床表現

  1. 皮膚症狀:初期可見皮膚突起硬結,大小如雞卵或彈丸,觸之堅實,色多暗紅或褐黃,表面粗糙。隨病情發展,結節可融合成片,或潰破形成瘡面,膿液黏稠腥臭。
  2. 感覺異常:病變區域常伴隨知覺減退或消失,呈現「麻木不仁」之態,此為毒邪閉阻經絡所致。
  3. 全身影響:重症者可見形體消瘦、毛髮脫落,或兼有寒熱往來、關節疼痛等症,符合《諸病源候論》所述「毒蟲食人五臟」之病變進程。

鑑別與對應
土癩與其他類型癩病的區別在於其皮損形態及病程演變。如「金癩」多見鱗屑脫落,「木癩」以皮膚乾枯如樹皮為特徵,而土癩則以塊磊結節為主。現代醫學中,土癩近似於「瘤型麻風」(Lepromatous Leprosy),屬麻風桿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肉芽腫性疾病,以皮膚瀰漫性浸潤、結節及神經損害為特點。

治療原則
傳統中醫對土癩的治療強調「早期祛邪、後期扶正」。初期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為主,可選用苦參、大風子、白花蛇等祛風殺蟲藥;若已見潰瘍,則需托毒排膿,配合黃芪、當歸等益氣生肌。外治法則常用藥浴或膏藥敷貼,如《外科正宗》記載的「換肌散」等方劑。

預後與轉歸
土癩若延誤治療,毒邪深伏,可導致「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潰爛無膿」,終致殘疾或衰敗而亡。故古代醫家強調「早治可生,遲則內傷臟腑」,預後與正氣盛衰及治療時機密切相關。

(註: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闡述,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