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生萬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土生萬物」詳解

「土生萬物」為中醫理論中闡述脾胃生理功能的核心概念,源自五行學說「土」的象徵意義。自然界中,大地孕育萬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在中醫藏象理論中,脾胃屬土,主司人體營養的化生與輸布,如同土壤滋養生命,故以「土生萬物」比喻脾胃為「後天之本」的關鍵角色。

脾胃的生理功能

  1. 胃主受納與腐熟
    胃為「水穀之海」,負責接受、初步消化食物(腐熟),將其轉化為食糜,為後續精微提取奠定基礎。《靈樞·玉版》稱「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強調其容納與通降之性。
  2. 脾主運化與升清
    脾將胃腐熟後的食糜進一步轉化為「水穀精微」,並上輸至心肺,散佈全身。此過程分為兩部分:

    • 運化水穀:提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化生氣血津液。
    • 運化水濕:調節水液代謝,防止濕濁停滯。
      脾氣的「升清」作用,確保精微物質上歸於肺,布散至四肢百骸,維繫臟腑機能。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胃協同將水穀化為氣血,供養五臟。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可致面色萎黃、倦怠乏力等症,此即李東垣《脾胃論》所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理。

五行關聯與整體觀

脾胃屬土,居中央以灌四旁,與其他四行密切相關:

  • 土生金(肺):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助肺主氣。
  • 土克水(腎):脾土調控水濕,防止腎水氾濫。
  • 木(肝)克土:肝氣疏泄過亢可乘脾土,致腹脹泄瀉。

此系統動態平衡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脾胃功能失常不僅影響消化,更可能透過五行生剋波及他臟。

臨床體現

  • 生理特徵:脾胃強健者肌肉豐盈、四肢有力,反映「脾主肌肉」之能。
  • 病理表現:若土虛不生,可見食少腹脹、大便溏薄;土不制水,則水腫痰飲叢生。

「土生萬物」之喻,深刻揭示脾胃於生命活動中的根基地位,亦為中醫調治雜病時「顧護胃氣」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