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土位」詳解

一、基本概念
「土位」為五運六氣理論中之術語,指濕土之氣所主時段。《素問·至真要大論》明確提出:「土位之主,其寫以苦,其補以甘。」意指土氣當令時,治療應以苦味藥瀉其濕邪,以甘味藥補其脾土。王冰注釋進一步指出,土位對應「秋分前六十一日」,即四之氣(約大暑至秋分),此時太陰濕土主令,氣候悶濕,萬物化育。

二、五運六氣中的時空定位

  1. 時間範疇

    • 歲氣劃分:土位主司四之氣,涵蓋二十四節氣中之「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屬長夏至初秋過渡期。
    • 主氣客氣關係:若逢太陰濕土為客氣加臨,則濕化尤甚;若遇太陽寒水客氣,則易成寒濕相搏之候。
  2. 空間特性
    土位應「中央」方位,與人體脾胃相應。《黃帝內經》強調「脾主長夏」,此時人體陽氣內斂,濕氣瀰漫,脾胃運化功能易受影響。

三、生理病理特點

  1. 生理表現

    • 土氣平和時,脾胃健運,水穀精微輸布有序,肌肉豐盈,四肢溫暖。
    • 對應自然界:萬物「化」的階段(《素問·五運行大論》:「其令雲雨,其變注下」)。
  2. 病理特徵

    • 濕邪困脾:土位過盛則濕濁內停,症見脘痞、泄瀉、身重。
    • 土虛木乘:若脾土虛弱,肝木乘虛克伐,可現腹痛、噯氣。
    • 古籍佐證:《醫宗金鑒》云:「長夏濕土主令,其氣氤氳,人感之則脾病生焉。」

四、治療與調養原則

  1. 藥味配伍

    • 瀉土(祛濕):遵《內經》「其寫以苦」,選用黃連、黃芩等苦寒燥濕之品。
    • 補土(健脾):依「其補以甘」,宜人參、甘草等甘溫補中之藥,暗合「甘入脾」之性。
  2. 經典方劑舉隅

    • 平胃散:蒼朮、厚朴苦溫燥濕,陳皮理氣,專治濕困中焦。
    •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甘溫健脾,契合土位虛證。

五、與其他學說之關聯

  1. 五行生剋
    土位需考量火生土(心陽溫煦脾胃)、土剋水(脾土制約腎水泛濫)的動態平衡。

  2. 臟象延伸
    《脾胃論》提出「土為萬物之母」,強調土位不僅主司時令,更關乎全身氣機升降,如「脾升胃降」為氣血生化之樞紐。

此概念深植於中醫「天人相應」框架,臨床須結合司天在泉、主客加臨等運氣要素,方能精準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