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瘍

病名,為眼科疾患之一,屬外障眼病範疇。清·黃庭鏡《目經大成》卷二載:「此症世又呼偷針眼,生外瞼弦上,初得但癢而腫,次則結一小核,乃作痛,屢屢不藥自消。」此症俗稱「針眼」,現代醫學稱「麥粒腫」,其病位在眼瞼邊緣,多因風熱外襲或脾胃積熱,循經上攻胞瞼,致使局部氣血壅滯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土瘍之發病與風、熱、濕邪侵襲密切相關,尤以脾胃功能失調為關鍵。《諸病源候論》指出:「風熱客於瞼眥之間,搏於血氣,故令眼生瘡。」若脾胃蘊熱,復感外邪,熱毒上燔,結於胞瞼,則易發為土瘍。此外,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不遂致肝鬱化火,亦可誘發此症。

臨床表現
初起時,患處微癢紅腫,繼而形成硬結,狀如麥粒,按之疼痛。輕者數日內可自行消散;重者膿成潰破,排出黃白色膿液後漸癒。若反覆發作,多與脾胃濕熱或正氣不足有關。

證型辨治

  1. 風熱外襲:症見眼瞼局部紅腫癢痛,或伴頭痛發熱。治宜疏風清熱,方用銀翹散加減。
  2. 脾胃積熱:瞼弦紅腫硬痛,口渴便秘,舌紅苔黃。治宜清脾瀉火,方選清脾散或涼膈散。
  3. 氣虛夾濕:反覆發作,腫勢緩慢,面色少華。治宜健脾益氣、化濕托毒,方用托裏消毒散加減。

外治法

  • 針灸:取攢竹、太陽、合谷等穴,以瀉法疏風清熱。
  • 敷貼:初起可用鮮蒲公英搗爛外敷,或金黃散調塗以消腫止痛。
  • 刺血:耳尖或耳背靜脈點刺放血,以泄熱解毒。

古籍記載
《證治準繩·七竅門》提及:「土瘍乃胞瞼痰火結滯所致。」強調局部氣血瘀滯與痰火搏結之病機;《醫宗金鑒》則載其「由脾胃熱毒上攻」,進一步闡明內因與外邪相合為患之理。

此症雖多屬輕淺之疾,然治宜審因辨證,內外合治,以防纏綿難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