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癭
土癭為中醫病名,屬癭瘤之一種,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孫氏將癭瘤分為五類,分別為石癭、氣癭、勞癭、土癭、憂癭,其中土癭特指因水土因素所致之頸部腫大疾患。
病因病機
土癭之發病,主要與地域水土相關。中醫認為,某些地區水土中缺乏特定物質,或含某些不良成分,長期飲用此類水土,可影響人體氣血運行,導致痰濕凝滯於頸部,形成癭瘤。《諸病源候論》亦提及,山區水質偏硬或含特殊礦物,易使居民罹患此疾。
臨床表現
土癭患者常見頸前結塊腫大,質地或軟或硬,表面光滑,隨吞咽上下移動,多無明顯疼痛。若病程日久,腫塊可能逐漸增大,甚至壓迫氣管、食道,導致呼吸不暢或吞咽困難。部分患者可伴隨氣短、胸悶等症狀。
治療方法
《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土癭可用「五癭丸」治療,其主要成分為鹿靨(即鹿的甲狀腺組織,一說為鹿的淋巴結)。具體製法為:將鹿靨以佳酒浸泡,炙乾後再浸酒中反覆炙烤至香,患者含服並咽下其汁液,據載服用十具可癒。此方意在「以形補形」,借助動物甲狀腺物質調節人體甲狀腺功能。
此外,歷代醫家亦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選用化痰散結、行氣活血之方藥,如海藻玉壺湯、四海舒鬱丸等,以疏肝解鬱、軟堅消癭。針灸治療可取天突、膻中、豐隆等穴,以通調氣機、化痰散結。
與其他癭瘤之區別
- 石癭:質地堅硬如石,推之不移,多屬惡性。
- 氣癭:與情志相關,腫塊柔軟,隨情緒波動而變化。
- 勞癭:因勞累過度、氣血耗傷所致。
- 憂癭:因長期憂思鬱結,氣機不暢而成。
土癭之特點在於其發病與地域水土密切相關,且腫塊性質介於氣癭與石癭之間,早期治療效果較佳。
現代認識
從現代醫學角度,土癭可能與地方性甲狀腺腫(如缺碘性甲狀腺腫)相關。中醫之「水土因素」概念,與現代醫學所述環境中碘缺乏或其他微量元素異常導致甲狀腺代償性增生之機制相吻合。然中醫治療仍以整體調理為主,強調改善體質、化解痰瘀,而非單純補充特定物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