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土鬱,病證名。五鬱之一。脾胃之氣鬱滯之症。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食滯中焦,痰凝脾臟,熱蘊腸胃,皆為土鬱。證見心腹飽脹,腸鳴瀉利,嘔惡痰涎或清水等。滯則土鬱,滯在上宜吐,滯在中宜伐,滯在下宜瀉,可用奪鬱湯、善奪湯、疏土湯等方。
土鬱是由於脾胃之氣鬱滯所致的病證。
脾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分解吸收,並將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脾胃的運化功能受情志、飲食、起居等因素影響,若情志不暢、飲食不節、起居失常,均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食滯、痰凝、熱蘊等症狀,進而導致土鬱。
土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心腹飽脹、腸鳴瀉利、嘔惡痰涎或清水等。
治療土鬱,應根據病情輕重、病邪所在部位等因素,辨證施治。若土鬱在輕微階段,可用奪鬱湯、善奪湯等方治療;若土鬱較重,可用疏土湯、導滯湯等方治療。
土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
- 起居有常,不熬夜。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土鬱是一種常見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視預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