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鬱奪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鬱奪之

「土鬱奪之」一詞出自《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為中醫治療濕邪鬱阻中焦的重要法則。所謂「土鬱」,意指脾胃(屬土)因濕邪壅滯,導致氣機升降失常;「奪之」則強調祛除濕邪,使中焦氣機通暢,恢復脾胃運化功能。此治法核心在於辨證施治,根據濕邪性質(寒濕或濕熱)選擇相應的祛濕方法。

病因病機

中焦脾胃主司運化水濕,若因外感濕邪、飲食不節,或內傷脾陽,皆可導致濕濁停聚,阻遏氣機,形成「土鬱」。其病理表現可分為兩類:

  1. 濕熱鬱阻:濕與熱相結,膠著中焦,常見脘腹脹滿、大便溏泄而臭穢、舌苔黃膩、小便短赤等症。
  2. 寒濕困脾:寒邪與濕濁互結,損傷脾陽,可見胸悶泛惡、嘔吐清水、腹脹便溏、舌苔白滑等症。

治療原則與方法

「奪之」的具體運用需依證型而異:

  1. 苦寒燥濕法:適用於濕熱鬱阻中焦。濕性黏滯,熱性燔灼,故以苦寒之藥清熱燥濕。常用黃芩、黃連、梔子等藥,方如半夏瀉心湯連朴飲,既能苦降泄熱,又可辛開化濕。
  2. 苦溫化濕法:適用於寒濕困脾。寒濕屬陰邪,非溫不化,故以苦溫藥物燥濕健脾。常用蒼朮、厚朴、陳皮等,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氣散,藉溫燥之性振奮脾陽,化濕行滯。

配伍與調理要點

  • 行氣藥的運用:濕鬱易阻氣機,故常配伍理氣藥如枳實、木香,以助「奪濕」之力,如香砂平胃散
  • 升降相因:濕邪鬱阻常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可佐少量升提藥(如升麻)或降逆藥(如半夏),以復中焦升降之職。

與其他治法的區別

「土鬱奪之」專指中焦濕鬱的祛邪之法,與「下法」攻逐燥屎、或「汗法」解表祛濕有別。其重點在於「通調中焦」,既非單純瀉下,亦非發散表邪,而是通過苦味藥的燥濕作用,直接解除脾胃之鬱滯。

此治法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思想,強調濕邪當祛、鬱滯當疏,臨床需緊扣病性(寒熱)與病位(中焦),方能精準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