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土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土運
定義與基本概念
土運為中醫「五運六氣」學說中「五運」之一,與五行之「土」相應,主掌甲、己之年。《素問·天元紀大論》明載:「甲己之歲,土運統之。」意指逢天干為甲或己的年份,如甲子、甲戌、己卯、己丑等,當歲之氣運由土行主導,稱為「土運之年」。
土運的特性
- 五行屬性:土居中央,性屬濕,主化育、承載與調和,象徵萬物生長之根基。其氣候特徵為「濕氣流行」,若土運太過(如「敦阜之紀」),易現霪雨、濕濁瀰漫;不及(如「卑監之紀」)則土失固攝,風木乘虛而動,見燥裂、地氣不升之象。
- 臟腑關聯:土應脾胃,主運化水穀與統血。土運之年,脾胃機能易受歲氣影響,如濕盛則脾為濕困,見腹滿、泄瀉;土虛則胃納不佳,肌肉消瘦。
土運的分類
- 太過之年(如甲年):土氣亢盛,濕邪壅滯,易致水濕停聚、痰飲內生,臨床可見肢體浮腫、脘痞苔膩等症。
- 不及之年(如己年):土弱木乘,風氣盛行,多見腹痛、腸鳴、泄瀉,甚而肝脾不調之證。
土運與六氣的結合
土運常與「太陰濕土」司天之氣相配,形成「同天符」或「同歲會」等格局。例如:
- 己丑、己未年:土運不及,逢太陰濕土司天,則「同歲會」,土氣得助,濕化乃平。
- 甲辰、甲戌年:土運太過,疊加太陽寒水司天,水土相剋,易生寒濕困脾之變。
古籍論述
《素問·氣交變大論》言:「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揭示土運失衡對人體與自然的影響,強調需因歲氣調攝養生,如土運濕盛宜健脾祛濕,不及則當培土抑木。
總結
土運為五運之樞紐,其盛衰攸關天地濕燥之衡與人體脾胃之健。明其規律,可參酌歲氣以辨病機,為中醫「天人相應」理論之具體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