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吐,在中醫學中有三個意思:

  1. 反胃、嘔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記載:「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2. 吐出:《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腎,竅瀉無度。」

  3. 疏通法,俗稱湧吐:《素問·五常政大論》記載:「吐之,下之。」詳細吐法請參閱該篇文章。

吐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用來排出胃腸道中的食物殘渣和毒素。但如果吐得過於頻繁,或者吐出帶有血絲或黏液等異樣物質,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應及時就醫。

吐的原因有很多種,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 胃腸道疾病:例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炎、食道裂孔疝等。

  • 肝膽疾病:例如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

  • 其他疾病:例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腸胃炎、急性中毒等。

如果出現吐的症狀,應該先去醫院進行檢查,明確引發原因,然後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對於由胃腸疾病引起的吐,可以通過飲食調理、藥物治療等方法來緩解症狀。對於由肝膽疾病引起的吐,則需要根據病情進行相應的治療。對於其他疾病引起的吐,則需要針對特定的原發病進行治療。

吐是一種常見的症狀,但如果吐得過於頻繁,或者吐出帶有血絲或黏液等異樣物質,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