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臭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臭水

證名,指口中嘔吐臭穢水液之症,屬中醫嘔吐病症之一。多因胃氣大傷、腸道逆亂,致濁穢之氣上逆所致。

病因病機

  1. 胃氣大傷
    胃主受納腐熟,若因飲食不節、久病耗損,或誤治傷陽,致胃氣虛衰,失於和降,則水穀不化,濁陰內停,上逆為臭水。
  2. 腸中逆來
    腸腑傳化失司,濁陰不降,反逆衝於胃,與胃中停滯相結,化為臭穢之水,隨嘔吐而出。此與《證治匯補》所言「臭水是腸中逆來」相符。
  3. 濕熱蘊結
    濕熱之邪內蘊中焦,蒸腐水穀,釀生穢濁,上泛於口,亦可見吐臭水,其質黏稠,氣味腐敗。

臨床表現

  • 嘔吐物為臭穢水液,或夾未消化食物,氣味刺鼻。
  • 常伴脘腹脹滿、噯氣泛酸、納呆便溏等脾胃失調之症。
  • 若兼陽虛,可見面色蒼白、肢冷倦怠;若屬濕熱,則口苦黏膩、舌苔黃膩。

典籍記載

清代《寓意草》載倪慶雲危症案,述其吐臭水,喻嘉言以溫補脾胃、降逆化濁之法救治,強調「胃氣一敗,百藥難施」,突顯胃氣存亡對預後之關鍵影響。

辨證要點

  • 虛寒證:吐水清冷,臭味淡而腥,脈沉遲。
  • 濕熱證:吐水稠濁,臭如腐敗,舌紅苔黃膩。
  • 腸逆證:嘔逆頻作,腹中雷鳴,便溏不爽。

此症需結合四診,細辨寒熱虛實,尤重胃氣盛衰,以定溫清補瀉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