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法為中醫治療八法之一,源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唐代王冰注釋:「越者,謂越揚也。」此即吐法之理論依據,指運用具有催吐作用之藥物或物理刺激,使停留於咽喉、胸膈、胃脘等上部之病邪從口而出。

此法主要適用於三類病證:其一為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氣道,致呼吸困難者;其二為宿食停滯胃脘,見脘腹脹滿疼痛者;其三為誤食毒物,尚停留於胃中未及消化吸收者。其治療機理在於通過嘔吐,使有形之邪從上而解,符合「在上者越之」的治療原則。

臨床用藥須辨虛實:實證多用苦寒湧吐之品,如瓜蒂苦降,善吐痰食;藜蘆性猛,可吐風痰;膽礬酸澀,專吐風熱痰涎。虛證則宜用參蘆飲,取人參蘆頭苦溫之性,既扶正氣又致吐,乃攻補兼施之法。另有鹽湯探吐等簡便之法,以濃鹽湯刺激咽喉引吐。

吐法之運用尤重時機,須在病邪未深入時及時使用。如痰厥證見喉中痰鳴、呼吸急促者,急用吐法可立通氣道;食滯胃脘者,吐後即覺脹痛減輕;誤食毒物者,愈早催吐效果愈佳。然此法畢竟屬攻邪峻法,需把握「中病即止」原則,得吐後當調理胃氣。歷代醫家對吐法之運用積累豐富經驗,如張子和《儒門事親》詳載多種吐法驗案,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