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穿埂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穿埂毒,又稱穿埂瘡,是一種皮膚病。其特點是手心出現紅腫、疼痛、流水的症狀,並且會向掌邊發展。穿埂毒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外傷、感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關。穿埂毒的治療方法包括外用藥膏、口服抗生素等。
穿埂毒在《外科大成》卷二中被列為手心毒的一種。《外科大成》是一部明代外科學著作,由朱震亨編著。書中對穿埂毒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都有詳細的記載。
穿埂毒的症狀主要包括:手心出現紅腫、疼痛、流水;皮膚表面有小水泡或膿包;水泡或膿包破潰後,會流出黃色或綠色的液體;傷口周圍的皮膚發紅、腫脹。
穿埂毒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外傷:手心受到外傷後,細菌很容易侵入皮膚,引起感染。
- 感染:穿埂毒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常見的致病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等。
- 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感染穿埂毒。
穿埂毒的治療方法包括:
- 外用藥膏:外用藥膏可以殺死細菌,促進傷口癒合。常用的外用藥膏包括紅黴素軟膏、百多邦軟膏等。
- 口服抗生素:口服抗生素可以殺死細菌,減輕炎症。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頭孢菌素等。
- 手術治療:如果穿埂毒的傷口比較大,或者有化膿的情況,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可以清除壞死組織,促進傷口癒合。
穿埂毒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皮膚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蜂窩組織炎、敗血症等。因此,如果出現穿埂毒的症狀,應儘早到醫院就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