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蚘(吐蛔)

證名:指嘔吐蛔蟲之症。「蚘」為「蛔」之古字,故又稱「吐蛔」。此證首見於《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後世醫家多有闡發,認為吐蚘多因臟腑功能失調,蛔蟲上擾所致,其病機與寒、熱、虛實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蛔蟲寄生腸道,若脾胃功能正常,蟲體安伏;若中焦失和(如寒熱錯雜、胃虛火盛或陽氣不足),蛔蟲躁動,上竄胃腑,遂致嘔吐而出。吐蚘非獨因蟲,實為內在失衡之徵兆,故治療需辨明根本。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胃熱吐蚘

    • 表現:吐出蛔蟲色赤而活躍,伴口苦、煩渴、舌紅苔黃。
    • 病機:陽明胃火熾盛,蛔蟲受熱擾而動。
    • 治法:清胃瀉火,蟲自安伏。
    • 方藥:輕者用抽薪飲(黃芩、黃連等),甚者選萬應丸(大黃、黑丑等攻下瀉火)。
  2. 胃寒吐蚘

    • 表現:吐出色淡白或僵直之蛔,手足厥冷,脈沉遲。
    • 病機:中焦虛寒,蛔蟲因寒迫而上逆。
    • 治法:溫中散寒,佐以安蚘。
    • 方藥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等酸辛溫並用),或理中湯加蜀椒、烏梅。
  3. 寒熱錯雜吐蚘

    • 表現:時靜時煩,得食則嘔,蚘聞食臭而出。
    • 病機:厥陰風木失調,寒熱互結,蛔蟲不安。
    • 治法:調和寒熱,酸苦辛甘並施。
    • 方藥烏梅丸為代表方,方中烏梅酸收,黃連、黃柏苦降,乾薑、附子溫陽,共奏安蚘之效。
  4. 胃虛吐蚘

    • 表現:吐蚘伴食少乏力,面色萎黃,脈弱。
    • 病機:脾胃氣虛,無以制蟲。
    • 治法:補益脾胃,溫養中焦。
    • 方藥溫胃飲(人參、白朮、乾薑)、聖術煎(白朮、陳皮等),或六君子湯加驅蟲藥。

驅蚘專藥

除辨證用方外,傳統中醫亦常用驅蟲藥直去其蟲,如:

  • 苦楝根皮:性寒有毒,專殺蛔蟲,《仁術便覽》以其為君藥,合二陳湯化痰和中。
  • 使君子鶴蝨蕪荑檳榔:均具驅蚘之效,可隨證配伍。

古籍論述

  • 《景岳全書》強調:「因蚘而吐者,治其蟲;因病而吐蚘者,治其病。」
  • 《張氏醫通》詳分寒熱,指出死蚘形扁者預後不良,需急溫脾腎。

吐蚘一證,雖以蟲現為標,然究其本,不離臟腑氣機之亂。故中醫治此,首重調和陰陽,次論驅蟲,方符「治病求本」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