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蛔

吐蛔,又稱「吐蚘」,為中醫證候名,首見於元代羅天益所著《衛生寶鑒》卷十四。此證指患者嘔吐時伴有蛔蟲排出,屬中醫蟲證範疇,多與腸道寄生蟲病相關,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濕熱內蘊或寒熱錯雜等因素密切相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蛔蟲寄生於腸道,若因飲食不潔、脾胃虛弱,或濕熱內生,則易致蟲體躁動不安。蛔蟲性喜溫避寒,若腸胃寒熱失調,或氣機逆亂,蛔蟲上竄至胃,隨胃氣上逆而吐出,遂成吐蛔之證。此外,蛔蟲久居腸道,耗傷氣血,亦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加重蟲擾之象。

臨床表現

吐蛔患者常見嘔吐蛔蟲,或伴有脘腹疼痛、噁心、食欲不振等症。若因寒證所致,可見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若因熱證或濕熱內蘊,則可能伴隨口苦、舌紅苔黃膩等熱象。嚴重者,蛔蟲竄擾膽道,可引發「蛔厥」,症見突然右上腹劇痛、冷汗淋漓,甚則四肢厥冷。

中醫辨證與治療

中醫治療吐蛔,首重辨明寒熱虛實,並以驅蟲為主,輔以調理脾胃。常用方劑如:

  1. 烏梅丸(《傷寒論》):主治寒熱錯雜之蛔厥證,方中烏梅酸收安蛔,細辛、乾薑溫中散寒,黃連、黃柏清熱下蛔,適用於吐蛔伴腹痛、四肢厥冷者。
  2. 化蟲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驅殺腸蟲為主,含鶴虱、苦楝皮等殺蟲之品,適用於蟲積腹痛、吐蛔明顯者。
  3. 連梅安蛔湯:針對濕熱型吐蛔,以黃連、烏梅清熱安蛔,配合使君子、檳榔等驅蟲藥。

相關古籍記載

除《衛生寶鑒》外,《金匱要略》亦提及「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強調蟲擾上焦之症;《諸病源候論》則論述蛔蟲因「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而生,進一步闡明其與脾胃功能的關聯。

吐蛔一證,雖以驅蟲為要,然中醫更重視整體調理,尤其針對脾胃虛弱或寒熱失調者,需標本兼治,以防蟲證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