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蛔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蛔痧

吐蛔痧為中醫病證名,指蛔蟲病患者感染痧毒後,引發嘔吐蛔蟲之證候。此症多因脾胃虛弱,蛔蟲內擾,復感時行痧毒,邪熱內蘊,氣機逆亂,導致蛔蟲不安而上竄,遂從口吐出。

病因病機

  1. 蛔蟲內擾:蛔蟲寄生腸道,若脾胃運化失調,或飲食不節,蛔蟲躁動,易上逆犯胃。
  2. 痧毒外襲:痧毒為時行穢濁之氣,其性峻烈,侵襲人體後,可與內在蛔蟲相搏,促使蛔蟲上竄。
  3. 氣機逆亂:痧毒鬱遏中焦,氣血壅滯,升降失常,蛔蟲受擾而隨胃氣上逆,故見吐蛔。

臨床表現
患者除吐蛔外,常見脘腹絞痛、煩躁不安、面色青白、四肢厥冷,或伴發熱、痧疹隱現等痧毒症狀。舌苔多厚膩或黃濁,脈象弦緊或沉伏。

治療方法

  1. 刺絡放痧:以消毒三稜針刺腿彎(委中穴)、臂彎(曲澤穴)等處之痧筋,令紫黑毒血流出,以泄痧毒、通氣血。
  2. 內服方藥
    • 行氣化滯:選用香附、陳皮、木香、砂仁等理氣和中,調暢氣機。
    • 消積驅蛔:佐以檳榔、萊菔子、山楂等消導積滯,兼助驅蛔。
    • 煎服法:上藥煎湯後稍冷服,避其溫熱助痧毒之弊。

辨證要點
吐蛔痧需與單純蛔厥(如烏梅丸證)鑒別。前者兼見痧毒徵象(如痧疹、脈沉伏),後者以寒熱錯雜、蛔動腹痛為主,無痧毒外候。

古籍參考
《痧脹玉衡》提及:「痧毒攻衝,蛔蟲不安,吐蛔者,急宜放痧。」說明此證與痧毒關係密切,治療當以清泄痧毒為先。

此證反映了中醫「蟲證」與「痧證」交雜之病理特點,臨床需綜合辨析,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