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利
證名,指嘔吐與下利並見之證候,首載於《素問·五常政大論》。後世醫家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將吐利分為兩類:
- 霍亂:卒然發病,嘔吐下利交作,兼見躁擾不安,病勢急暴。
- 吐利:僅見嘔吐與下利,病程較緩,無劇烈躁動。如《證治準繩·雜病》所言:「若止嘔吐而利,經謂之吐利是也……暴於旦夕者為霍亂,可數日久者為吐利。」
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
吐利多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或臟腑失調所致,臨床須辨寒熱虛實:
1. 寒證吐利
- 症狀:嘔吐物清稀,下利清冷或完穀不化,氣味腥穢;小便清長,口不渴,舌淡苔白,脈微細弱。
- 病機:中焦虛寒,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升降失常。
-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 方藥: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為主方,寒甚者可加附子(附子理中湯)。
2. 熱證吐利
- 症狀:嘔吐酸腐,下利臭穢或夾黏液,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口渴煩躁,舌紅苔黃,脈滑數。
- 病機:濕熱內蘊,胃腸氣機逆亂,清濁不分。
- 治法:清熱化濕,和胃降逆。
- 方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黃芩、芍藥、甘草、半夏、生薑)加減;若濕熱偏重,可合葛根芩連湯。
3. 風痰吐利
- 症狀:吐利伴痰涎壅盛,胸膈痞悶,不思飲食,或頭暈目眩,舌苔膩,脈弦滑。
- 病機:風痰上擾,脾胃升降失司。
- 治法:祛風化痰,健脾和胃。
- 方藥:水煮金花丸(天南星、半夏等)或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相關鑑別
- 霍亂:雖同見吐利,但病勢急驟,多伴津液暴脫、肢冷轉筋,屬危急重症,治當分寒霍亂、熱霍亂辨治。
- 泄瀉、嘔吐:單獨發病時不稱吐利,需區分主證與兼夾。
吐利一證,總屬脾胃升降失常,臨床須細察病因,辨明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