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納

吐納為中醫與氣功修煉中的重要術語,源自「吐故納新」之簡稱,指透過調節呼吸,排出體內濁氣並吸入清氣,以達到養生保健、調和氣血之目的。此概念最早見於《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後為道教與中醫所吸收,成為修身養性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醫理論基礎

在中醫理論中,吐納與「氣」的運行密切相關。人體之氣分為先天之氣(元氣)與後天之氣(宗氣、營氣、衛氣等),而呼吸正是後天之氣與外界交換的主要途徑。《黃帝內經》提及「肺主氣,司呼吸」,強調肺臟在氣機升降中的關鍵作用。透過吐納練習,可調節肺氣宣發肅降之功,進而影響全身氣血循環。

吐納的生理作用

  1. 調和陰陽
    吐納透過深長緩慢的呼吸,使體內陰陽之氣趨於平衡。吸氣時,清氣(屬陽)入體,滋養五臟;呼氣時,濁氣(屬陰)排出,疏通經絡。
  2. 行氣活血
    呼吸深淺與氣血運行相關,吐納能促進宗氣推動血行,改善氣滯血瘀之證。
  3. 強健臟腑
    透過腹式呼吸,吐納可按摩內臟,增強脾胃運化與腎氣固攝功能,尤適合「虛勞」或「氣虛」體質者。

吐納與氣功修煉

在傳統氣功中,吐納為「調息」之核心,常配合意念導引(如「意守丹田」)以強化效果。道教修練更視吐納為「服氣」之法,如《漢武帝內傳》所言:「吐納可以延年」,認為透過特定呼吸頻率可採集天地精華,補益元神。

吐納的具體形式

吐納技法多元,常見如:

  • 順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內收,助於培補元氣。
  • 逆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內收,呼氣時放鬆,多用於武術內功,可增強氣機爆發力。
  • 六字訣:配合「噓、呵、呼、呬、吹、嘻」六音,調理對應肝、心、脾、肺、腎、三焦之氣。

吐納不僅是養生術,更是中醫「治未病」的實踐,透過日常呼吸調整,維繫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