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膿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吐膿血,中醫名詞,證名。吐血雜有膿液。多由熱毒壅盛,血絡損傷所致。亦可由藥誤引起。《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記載,內熱盛誤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

吐膿血的症狀表現為吐血中帶有膿液,其色鮮紅,質黏稠,有臭味。吐血量較多,可達數百毫升,甚至一升以上。吐血後常伴有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胸悶腹脹、大便秘結等症狀。

吐膿血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熱毒壅盛:熱毒壅盛是導致吐膿血的主要原因。熱毒壅盛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滲出,從而形成膿血。 2.血絡損傷:血絡損傷也會導致吐膿血。血絡損傷會導致血液流出血管,從而形成膿血。 3.藥物誤服:藥物誤服也會導致吐膿血。有些藥物具有破血行血的作用,如果誤服這些藥物,就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血管擴張,血液滲出,從而形成膿血。

吐膿血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清熱解毒:清熱解毒是治療吐膿血的主要方法。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大黃、金銀花、連翹等。 2.涼血止血:涼血止血是治療吐膿血的輔助方法。常用中藥有白茅根、地榆、丹皮、赤芍等。 3.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治療吐膿血的輔助方法。常用中藥有桃仁、紅花、丹參、川芎等。

吐膿血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熬夜、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情。 4.定期進行體檢。

如果出現吐膿血的症狀,應立即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