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膿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膿血

證名,指嘔吐物中夾雜膿液與血液之症候。此症多因熱毒熾盛,燻灼血絡,致使血肉腐敗成膿,絡傷血溢,膿血相雜而出。其病機與臟腑熱壅、氣血壅滯密切相關,尤常見於肺、胃等臟腑實熱證。

病因病機

  1. 熱毒壅盛
    外感溫熱邪毒,或內傷積熱,蘊結於肺胃,熱盛肉腐,化生膿血。如肺癰(肺膿瘍)患者,熱毒壅肺,灼傷肺絡,可見咳吐腥臭膿血;胃癰(胃腑化膿)者,則因熱毒積聚胃脘,腐蝕胃絡而吐膿血。
  2. 藥誤引動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提及,太陽病本屬表證,若內有鬱熱而誤投辛溫發散之劑(如桂枝湯),恐助熱化火,灼傷陰絡,後續可能出現吐膿血之變證。此類誤治易致熱邪內陷,壅滯氣血,腐化成膿。
  3. 癰疽內潰
    臟腑內生癰疽(如肝癰、腸癰),膿毒內蘊,潰破後膿血上逆,亦可從口吐出。

臨床特徵

  • 膿血相雜:嘔吐物呈暗紅或鮮紅色,混雜黃白色膿液,或帶有腥臭氣味。
  • 伴隨症狀:多見高熱、煩渴、胸痛(肺癰)、脘腹灼痛(胃癰)、舌紅苔黃膩、脈洪數等實熱之象。

中醫辨治要點

  • 清熱解毒:主以黃連解毒湯、千金葦莖湯(肺癰)、大黃牡丹皮湯(腸癰)等方,瀉火排膿。
  • 涼血化瘀:若熱迫血行,配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涼血止血兼消瘀滯。
  • 排膿托毒:膿成未潰者,可佐以桔梗、薏苡仁、敗醬草等,促膿毒外泄。

此症屬急重之候,多見於癰疽、肺癰等疾病進展階段,需詳辨病位與病勢深淺,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