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弄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弄舌

吐弄舌為中醫診斷學中常見的舌象異常表現,可分為「吐舌」與「弄舌」兩類,多見於小兒,屬心脾熱盛之重症,亦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吐舌
指舌體伸長弛緩,出口外而不收。此症多因心脾積熱,熱毒上攻,或痰熱內擾,致使舌體失於約束。心開竅於舌,脾主肌肉,若心火亢盛或脾熱熾旺,則舌體鬆弛,難以回縮。臨床上常見於熱極生風或痰熱閉竅之證,如溫病極期、癲癇發作等。

弄舌
指舌體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或反覆舐拭唇上下及口角左右。此症多因心脾鬱熱,或肝風內動,引動舌體不自主顫動。小兒臟腑嬌嫩,若乳食不節,積滯化熱,或外感熱邪內傳,易致心火亢盛,表現為弄舌。此外,肝主筋,若肝陰不足,虛風內動,亦可見舌體頻頻伸縮。

病機分析
吐弄舌的病理基礎主要與「心脾熱盛」相關。心屬火,主血脈而開竅於舌;脾屬土,主運化而連繫於口。若心火亢盛,或脾胃積熱,火性上炎,燔灼舌絡,則舌體失於濡養與控制,表現為吐弄之態。此外,腎陰虧虛、肝陽化風等機制,亦可能間接導致此症,尤其於虛熱內生或熱極生風時更為明顯。

辨證要點

  1. 實熱證:舌質紅絳,苔黃燥,伴見高熱、煩躁、口渴引飲、便秘溲赤等,屬心脾火熾。
  2. 虛風證:舌紅少苔,舌體顫動,兼見手足蠕動、低熱顴紅等,多為陰虛風動。
  3. 痰熱證:舌苔黃膩,喉間痰鳴,神識昏蒙,常見於痰熱擾神或驚風發作。

此舌象提示體內熱邪熾盛或風動之兆,需結合四診進一步辨析病位與病性。歷代醫家如《幼科發揮》等典籍亦載其為「急驚風」先兆,或溫病邪入營血之徵,臨床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