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清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吐清水,中醫名詞,是指嘔吐清水而沒有食物。

吐清水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多由寒濕、痰飲、胃寒、宿食、蟲等原因引起。

寒濕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恣食生冷瓜果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重、胸悶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

痰飲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胸膈間漉漉有聲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咳嗽痰多、胸悶氣短、咽喉腫痛等症狀。

胃寒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飲食後而吐清水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胃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症狀。

宿食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心腹時痛而作、吐清黃水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

蟲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心腹時痛而作、吐清黃水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

治療吐清水,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寒濕引起的吐清水,可用蒼術丸、家秘神術湯治療。

痰飲引起的吐清水,可用茯苓飲、橘皮半夏湯治療。

胃寒引起的吐清水,可用六君子湯(伏龍肝煎湯澄清代水煎藥)、理陰煎治療。

宿食引起的吐清水,可用保和丸治療。

蟲引起的吐清水,可用化蟲丸治療。

諸種吐清水,可通用二術二陳湯治療。

二術二陳湯由蒼術、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組成,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

吐清水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出現吐清水的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