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清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11-20

名詞介紹


清水,中醫名詞,是指嘔吐清水而沒有食物。

吐清水[1]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2],多由寒濕、痰飲[3]、胃寒[4]宿食、蟲等原因引起。

寒濕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恣食生冷瓜果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重胸悶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

痰飲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胸膈間漉漉有聲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咳嗽痰多、胸悶氣短、咽喉腫痛等症狀。

胃寒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飲食後而吐清水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胃痛、腹脹、食欲不振[5]等症狀。

宿食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心腹時痛而作、吐清黃水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腹痛[6]、腹脹、便秘等症狀。

蟲引起的吐清水,多見於心腹時痛而作、吐清黃水的人群,患者常常伴有腹痛、腹脹、便秘等症狀。

治療吐清水,應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寒濕引起的吐清水,可用蒼術丸、家秘神術湯治療。

痰飲引起的吐清水,可用茯苓飲橘皮半夏湯治療。

胃寒引起的吐清水,可用六君子湯伏龍肝煎湯澄清代水煎藥)、理陰煎治療。

宿食引起的吐清水,可用保和丸治療。

蟲引起的吐清水,可用化蟲丸治療。

諸種吐清水,可通用二術二陳湯治療。

二術二陳湯由蒼術、厚朴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組成,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

吐清水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出現吐清水的症狀,應及時就醫。

參考資訊


  1. 吐清水_百度百科

  2. 疾病(人类的状态)_百度百科

  3. 中醫基礎/痰飲 - A+醫學百科

  4. 胃寒_360百科

  5. 食欲不振_百度百科

  6. 腹痛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