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清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清水

證名,指嘔吐清水而無食物殘渣之症。見載於《古今醫統·吞酸敘論》。其病因多與寒濕、痰飲、胃寒、宿食、蟲積等相關,病機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調,水濕運化失常。

病因病機

  1. 寒濕內阻:恣食生冷瓜果,寒濕之邪直中脾胃,陽氣受遏,水液不化,上逆為吐清水。
  2. 痰飲停聚:痰飲內伏胸膈,氣機不利,水飲上泛,故見嘔吐清水,兼胸膈漉漉有聲。
  3. 胃寒不運:素體陽虛或外感寒邪,胃失溫煦,水穀不化,遂成清水上逆。
  4. 宿食不消:飲食過量,脾胃運化不及,食滯中焦,氣機壅塞,清濁相混而吐清水。
  5. 蟲積擾胃:蟲體寄生腸胃,擾動氣機,或阻塞膽道,膽汁外溢,可見吐清黃水,伴心腹時痛。

辨證論治

  1. 寒濕證

    • 主症:吐清水,脘腹冷痛,惡寒喜暖,舌淡苔白膩。
    • 治法:溫化寒濕。
    • 方藥
      • 濕重者用一味蒼朮丸(《醫學綱目》),燥濕健脾。
      • 兼表證(惡寒發熱)者,選荊防平胃散(《醫宗金鑒》),解表化濕。
  2. 痰飲證

    • 主症:嘔吐清水痰涎,胸悶脘痞,舌苔滑膩。
    • 治法:化痰逐飲。
    • 方藥
      • 茯苓飲(《外臺秘要》)健脾利水,合橘皮半夏湯(《金匱要略》)理氣化痰。
  3. 胃寒證

    • 主症:遇寒則吐,四肢不溫,脈沉遲。
    • 治法:溫中散寒。
    • 方藥
      •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加伏龍肝煎湯,補脾和胃;虛寒甚者用理陰煎(《景岳全書》),溫補脾腎。
  4. 宿食證

    • 主症:食後吐清水,噯腐吞酸,脘脹拒按。
    • 治法:消食導滯。
    • 方藥保和丸(《丹溪心法》),和中降逆。
  5. 蟲積證

    • 主症:吐清黃水,腹痛時作,面有蟲斑。
    • 治法:驅蟲安胃。
    • 方藥化蟲丸(《醫方集解》),殺蟲消積。

通用方劑

諸證吐清水,若病機夾雜難辨,可選二朮二陳湯(《張氏醫通》),健脾燥濕、化痰和中,統調脾胃氣機。

補充說明

吐清水雖為小症,然病位在脾胃,涉及氣血津液運化。中醫強調「治病求本」,需結合四診,細辨寒熱虛實,尤重舌脈之象。如痰飲所致者,常伴舌體胖大;蟲積者,可見舌面紅點或脈弦緊。用藥時,寒濕宜辛溫,痰飲需淡滲,虛寒當甘溫,宿食佐消導,蟲積必兼殺蟲,方能切中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