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乳瀉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乳瀉黃
病證名,首載於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為嬰兒哺乳期特有之證候。其臨床特徵為嘔吐乳食與腹瀉並見,所吐之物多呈酸腐乳塊,下利糞色黃褐而穢臭,或夾未消化乳瓣。此證屬中醫「小兒吐瀉」範疇,多發於週歲內嬰兒,尤以夏秋溽暑時節為甚。
病因病機
主要責之「傷熱乳」所致。蓋嬰兒脾胃嬌弱,形氣未充,若乳母過食辛熱厚味,或哺乳時嬰兒啼哭未定、氣機逆亂,致使乳汁蘊熱;或外感暑溼邪氣,內擾中焦,皆可令乳食停積胃腸,鬱而化熱。熱邪蒸灼胃絡則吐,下迫大腸則瀉,穢濁之氣上泛故吐物酸臭,下注則便色黃穢。《幼幼集成》云:「小兒吐瀉並作,糞黃氣穢者,此腸胃俱熱也。」
辨證要點
- 主症:頻吐未消化乳凝塊,其味酸腐;腹瀉日行數次至十餘次,糞色黃褐如糜,臭如敗卵
- 兼症:或見身熱煩躁、啼哭不安、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指紋紫滯
- 鑑別:當與「傷乳瀉」(僅見腹瀉、吐乳輕微)、「寒吐」(吐物清稀、便色青白)相區分
治法方藥
治宜 清腸和胃、消積導滯,主方選《傷寒論》黃芩湯化裁:
- 基礎方:黃芩(酒炒)6g、白芍(炒)4g、甘草(炙)3g、大棗2枚
- 加減法:
- 熱甚者加黃連、梔子以瀉火
- 夾食滯加焦山楂、麥芽以消乳積
- 溼重者加茯苓、澤瀉以分利水溼
- 氣逆嘔甚加半夏、陳皮以降逆和胃
外治理療
可輔以推拿手法:清胃經、清大腸經各300次,運內八卦200次,配合揉中脘、天樞等穴以調和脾胃氣機。若見熱毒熾盛之候(如高熱、瀉下如噴射狀),當參合「小兒熱瀉」治法,酌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此證預後多良,然須審其津液存亡。若暴瀉無度、目眶凹陷、啼哭無淚,急當益氣生津,慎防陰竭陽脫之變。歷代醫家如《幼科發揮》強調:「吐瀉交作,最耗胃津,當以存陰為第一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