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穿襠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穿襠漏
穿襠漏為中醫肛漏(肛瘻)病證之一,屬複雜性肛漏範疇,其特徵為漏管走向特殊,可延伸至會陰部,甚或穿透陰囊,病情較為深重。此病名見載於王芳林《臨床實用痔漏學》,為中醫外科常見難治之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穿襠漏多因肛門周圍癰疽(如肛周膿腫)潰後餘毒未清,濕熱瘀血凝滯,經絡阻隔,氣血不通,久而形成漏管。濕熱下注、正氣虧虛,或久病耗傷氣血,皆可促使漏管深入,穿透會陰或陰囊,形成複雜通路。
臨床表現
患者除常見肛漏症狀(如肛周反覆流膿、腫痛、瘙癢)外,因漏管走向特殊,可於會陰或陰囊處觸及硬結或索狀物,按壓時可有膿液自肛周或陰囊皮膚竅孔溢出。若濕熱熾盛,可伴發熱、局部紅腫灼痛;若病程遷延,則氣血兩虛,瘡口難斂。
治療方法
- 掛線療法
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以藥線或橡皮筋纏繞漏管,利用緩慢切割之力,使漏管逐漸斷開,同時刺激局部氣血流通,促進瘡口癒合。此法尤適於穿襠漏等深部漏管,可避免一次性切開導致的大出血或肛門失禁。 - 手術治療
若漏管過深或分支複雜,需手術切開或切除漏管,配合祛腐生肌之藥外敷,如《外科正宗》之「生肌玉紅膏」,以化腐排膿、促進新肉生長。術後需調理氣血,以防復發。
證治參考
穿襠漏之辨證多屬「濕熱下注」或「氣血兩虛」,內治可參照肛漏用藥:
- 濕熱證:選用「萆薢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以清熱利濕、解毒排膿。
- 氣虛證:宜「托裡消毒散」加減,補益氣血、托毒外出。
此病須注重局部與整體並治,外祛腐毒、內調氣血,方能標本兼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