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痧
吐痧為痧證之一,屬中醫外感病範疇,其特徵為患者進食或飲水後即出現嘔吐症狀,湯水難入。《痧症全書·卷中》記載:「吐痧,湯水入口即吐」,指出此證以「入水即吐」為主要臨床表現,並提出以伏龍肝(灶心土)研末泡水,澄清除渣後飲用,可緩解嘔逆;若需服藥,亦建議以此水煎煮,方選「金四方」。
病因病機
吐痧多因暑濕穢濁之邪外襲,或飲食不節,內傷脾胃,導致中焦氣機逆亂,升降失司。穢濁之邪阻滯於脾胃,使胃氣上逆,故見嘔吐頻作;若兼夾暑熱,可伴見煩渴、胸悶等症。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與三焦氣化功能失調相關,屬「痧毒」鬱閉之變證。
治法與方藥
- 伏龍肝: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溫中和胃、降逆止嘔之效,尤善治胃氣上逆之嘔吐。用法為研細末,以沸水沖泡後靜置取澄清水液,或以此水煎藥。
- 金四方:原方未詳載組成,然據痧證常用藥推測,可能含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配伍枳殼、厚朴以理氣寬中,或佐以茯苓、半夏健脾降逆。
鑑別要點
吐痧需與其他嘔吐證型區分:
- 霍亂吐瀉:多伴劇烈腹瀉、轉筋,吐瀉交作,津液耗傷明顯。
- 痰飲嘔吐:痰涎壅盛,嘔吐物多夾黏涎,苔膩脈滑。
- 胃寒嘔吐:得溫則減,遇寒加劇,常伴脘腹冷痛。
吐痧之治,重在芳香辟穢、調暢氣機,臨證須辨明痧毒輕重及兼夾病邪,隨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