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舌

病證名,見於《保嬰撮要》,又稱「舌舒」或「吐弄舌」。此證主要表現為小兒舌體頻繁伸出口外,且伸出時間較長,縮回緩慢,甚或久而不收。臨床常伴隨面赤煩躁、口渴引飲、小便短赤等症狀。

病因病機
吐舌多因「心經有熱」所致。中醫認為,心開竅於舌,心火亢盛則上炎於舌,導致舌體躁動不安,頻頻外伸。心火內熾,灼傷津液,故見煩渴、尿赤;火性炎上,則面紅目赤。此外,若熱邪久蘊,可能進一步耗傷陰液,形成陰虛火旺之證。

辨證要點

  1. 舌象特徵:舌體伸出口外,難以收回,舌質多偏紅,甚或舌尖紅絳。
  2. 伴隨症狀:心煩易怒、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睡眠不寧,或見口舌生瘡。
  3. 脈象:常見脈數或弦數,反映內熱熾盛。

治法與方藥
以「清心瀉火」為主要治則,常用方劑為瀉心導赤湯(《醫宗金鑑》),其組成包括:

  • 黃連:清心火,瀉實熱。
  • 生地黃:滋陰涼血,防心火傷陰。
  • 木通:導心火下行,利小便。
  • 甘草梢:清熱解毒,緩急和中。

若兼見陰虛火旺,可加玄參麥冬以養陰清熱;若熱毒熾盛,舌體腫痛,可配合連翹梔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相關病證辨析

  • 弄舌風:與吐舌類似,但弄舌以舌體反覆伸縮、擺動為特徵,多因脾虛風動或心脾積熱所致,治法側重健脾清熱或熄風安神。
  • 舌縱:成人亦可見,表現為舌體弛緩、伸出不收,多與氣虛或痰熱擾神相關,需辨證施治。

古籍參考
《保嬰撮要》指出:「舌舒長不收,名曰吐舌,心經熱也。」《醫宗金鑑·幼科心法》進一步闡述心火熾盛與舌象變化的關聯,強調清心瀉火為治療核心。

(註: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具體診療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