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嗽
病證名,指咳嗽時痰涎與食物一同嘔出之證候。此症多因飲食不節、肝氣鬱滯,復感外邪,導致肺氣宣降失常,清濁相混而發。
病因病機
- 飲食失節:過食生冷或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痰濕內生,上犯於肺。
- 肝氣不利: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鬱滯,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挾痰食同出。
- 肺有客邪: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肺氣壅塞,宣肅失司,與內停之痰濕相搏,引發咳逆嘔吐。
中醫認為,肺主肅降,為「清虛之臟」;胃主受納,屬「濁陰之腑」。若肝氣鬱滯,擾動胃腑,加之肺氣受邪,清濁相干,則見咳嗽嘔吐並作。
臨床表現
- 咳嗽時痰涎與未消化食物一同吐出。
- 可能伴隨胸悶、脘腹脹滿、噯氣等肝胃不和之症。
- 舌苔多厚膩,脈象弦滑。
治法與方藥
治宜 宣肺化痰、理氣降逆,方用 二陳湯加減:
- 基礎方: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和胃止嘔。
- 加減:
- 木香:行氣調中,助脾胃運化。
- 杏仁:宣肺止咳,降氣化痰。
- 細辛:溫肺化飲,散寒通竅。
- 枳殼:寬胸下氣,消積除脹。
若兼 食積,可佐山楂、神麴;若 肝鬱明顯,加柴胡、香附疏肝解鬱。
相關證候辨析
- 咳嗽:泛指肺失宣降之咳,未必伴嘔吐。
- 食積咳嗽:因積滯內停,痰食互結,咳痰黏稠,脘痞嗳腐,治宜消食導滯,如保和丸加減。
吐嗽屬咳嗽之特殊類型,其病機關鍵在於 肺胃同病、清濁相亂,治療需兼顧化痰止咳與和胃降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