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酸
證名,指口中吐出酸水之症,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中醫認為,吐酸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導致胃氣上逆,酸水上泛所致。其病機與宿食停滯、濕痰內阻、熱郁肝胃或脾胃虛寒等密切相關,臨床須辨明病因,分型論治。
病因病機與證治
-
宿食停滯
- 證候:吐酸伴脘腹脹滿、噯氣腐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
- 病機:飲食不節,食滯胃脘,鬱而化酸。
-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化痰。
- 方藥:
- 曲術丸:神麴、蒼朮等,健脾消食。
- 八味平胃散: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 乾姜丸:溫中化滯,適用於寒濕停滯者。
- 熱化變證:若宿食鬱久化熱,見口苦、舌紅苔黃,宜清熱化痰,用梔連二陳湯(黃連、梔子配二陳湯)或咽醋丸。
-
肝郁犯胃,濕郁化熱
- 證候:吐酸伴脅肋脹痛、口苦咽乾、心煩易怒,脈弦數。
- 病機:情志不遂,肝氣橫逆犯胃,鬱熱上沖。
- 治法:疏肝瀉火,和胃降逆。
- 方藥:
- 逍遙散合左金丸:逍遙散疏肝健脾,左金丸(黃連、吳茱萸)清肝瀉火。
- 柴葛平胃散:柴胡、葛根合平胃散,解郁化濕。
-
脾胃虛寒
- 證候:吐酸清水,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
- 病機:中陽不足,胃失溫煦,津液不化而泛酸。
-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制酸。
- 方藥:
- 香砂六君子湯:補氣健脾,行氣化濕。
- 理中湯:溫中散寒,適用於虛寒甚者。
- 溫胃飲:健脾溫胃,化飲止酸。
相關概念辨析
- 外感吐酸水:多因外邪犯胃,擾亂氣機,需結合表證辨治。
- 內傷吐酸水:以內傷飲食、情志為主,治法如前所述。
- 吞酸:與吐酸類似,但酸水僅上泛至咽喉而未吐出,病機治法相近。
現代醫學對應
吐酸常見於慢性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或胃酸分泌過多等疾患,中醫辨證可與西醫診斷互參,但治療仍以調理氣機、平衡寒熱為核心。
(按: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用藥須依臨床辨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