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吐酸,中醫名詞,指口吐酸水的症狀。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吐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宿食、濕痰、熱鬱、停飲等。

  1. 宿食所致的吐酸,常常伴有氣悶飽脹、噯氣腐臭等症狀,治療上宜用和中消食化痰的方法,可以用曲術丸、八味平胃散、乾薑丸等方。
  2. 肝鬱犯胃、濕鬱化熱所致的吐酸,常常伴有兩脅刺痛、口苦咽乾、心煩吐酸等症狀,治療上宜用泄肝清火的方法,可以用逍遙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
  3. 脾胃虛寒所致的吐酸,常常伴有面色萎黃、飲食減少、苔白、脈弦細等症狀,治療上宜用溫養脾胃的方法,可以用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溫胃飲等方。

吐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果出現吐酸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吐酸的古籍原文

《素問·至真要大論》:

「諸病水液,停留不去,必作水脹。水脹者,其人必喘息,其小便必數,其大便必難,其胸中必滿,其脅下必痛,其目必眩,其耳必聾,其四肢必腫,其皮必革,其發必槁,其口必吐酸水,其身必黃。」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

「吐酸者,宿食也,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術丸、八味平胃散、乾薑丸。若從熱化,宜梔連二陳湯、咽醋丸。」

《醫宗金鑒·吐酸》:

「吐酸,乃胃中之宿食,因熱而化,或因濕痰而化,或因肝鬱而化,或因停飲而化,皆能致之。其證有三:一曰宿食吐酸,其人氣悶飽脹,噯氣腐臭,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術丸、八味平胃散、乾薑丸。二曰濕痰吐酸,其人胸膈痞悶,嘔吐酸水,治宜化痰和胃,用二陳湯、半夏厚朴湯。三曰肝鬱吐酸,其人兩脅刺痛,口苦咽乾,心煩吐酸,治宜泄肝清火,用逍遙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四曰停飲吐酸,其人胸膈痞悶,嘔吐酸水,治宜利水消飲,用五苓散、豬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