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涎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涎沫

證名,指嘔吐涎水清沫之症,多因水飲內停或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其生成與輸布與脾、胃、肺、腎等臟腑密切相關。若水濕不化或脾虛失攝,則津液上泛為涎,發為吐涎沫之證。

病因病機

  1. 水飲內阻

    • 水飲停聚中焦或下焦,氣化不利,津液不歸正化,上逆而為涎沫。
    • 《金匱要略》指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認為此證與水氣上衝有關,治宜化氣利水,方用五苓散
    • 若寒飲犯胃,症見乾嘔、吐涎沫伴頭痛(尤以巔頂為甚),屬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當以吳茱萸湯溫中降逆。
  2. 脾胃虛弱

    • 《張氏醫通》云:「脾為涎,脾虛不能約束津液,故涎沫自出。」脾主運化水濕,若脾氣虛弱,水濕不運,則涎液外溢。
    • 治宜健脾化痰,以六君子湯為主方,酌加溫陽或清熱之品:
      • 挾寒者:加肉桂、附子以溫陽化飲。
      • 挾熱者:加枳實、黃連以清熱燥濕。
  3. 痰飲上逆

    • 痰飲停聚胸膈或肺胃,氣機不降,亦可致吐涎沫。
    • 如《金匱要略》提及「乾嘔吐逆,吐涎沫」,屬胃寒停飲,可用半夏乾薑散溫胃化飲、降逆止嘔。
    • 婦人吐涎沫若誤用下法,導致心下痞滿,應先治其涎沫,方選小青龍湯宣肺化飲。

辨證要點

  • 寒證:涎沫清稀量多,伴畏寒、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 熱證:涎沫黏稠或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虛證:病程較久,涎沫綿綿不止,兼見氣短乏力、納差。
  • 實證:發病急驟,涎沫量多,胸脘痞滿,苔厚膩。

治法方藥

  • 溫化水飲:五苓散、吳茱萸湯、小青龍湯。
  • 健脾化痰:六君子湯、理中湯。
  • 降逆止嘔:半夏乾薑散、旋覆代赭湯。

此證須結合全身症狀辨明寒熱虛實,針對病機調治,方能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