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瀉發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瀉發斑

病證名,指患者因吐瀉而伴隨皮膚出現斑疹的證候。此症首見於《嵩崖尊生書》卷十二,記載:「吐瀉發斑,由胃虛無根之火遊行於外。此症不妨,但可補,不可瀉;可溫,不可涼。」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胃虛弱,陽氣浮越,虛火外泛所致。

病因病機

  1. 脾胃虛弱: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胃氣虛,運化失職,則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反致濕濁內停,上逆為嘔吐,下迫為泄瀉。
  2. 虛陽外越:脾胃陽氣不足,陰火內生,無根之火不能內守,循經外溢於肌表,形成發斑。此類斑疹多色淡紅或暗紫,分布稀疏,與實熱發斑之鮮紅密集有別。
  3. 寒濕困脾:若兼感寒濕之邪,進一步損傷脾陽,可加重吐瀉,並使虛陽更易外浮。

辨證要點

  • 主症:反覆吐瀉,伴隨皮膚斑疹,色淡或暗,按之不褪色。
  • 兼症:面色蒼白、肢冷倦怠、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弱。
  • 鑑別:需與熱毒發斑(如溫病斑疹)區分,後者多見高熱、斑色深紅、舌絳脈數,屬實熱證,治法迥異。

治療原則

以「溫補脾胃,收斂浮陽」為主,切忌清熱涼血或攻下,以免更傷正氣。

  1. 內治方藥

    • 理中湯(《傷寒論》):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健脾,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吐瀉發斑。
    • 黃土湯(《金匱要略》):灶心土、白朮、附子、阿膠等,溫陽止血,若斑疹色暗兼便血者可加減運用。
    •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人參、白朮、升麻等,益氣升陽,適用於中氣下陷伴虛火外浮者。
  2. 外治輔助

    • 可配合艾灸 足三里中脘等穴,以溫振脾陽。

古籍論述補充

《景岳全書》提及:「虛斑者,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由飲食所傷,陽氣虛陷,不能收攝。」強調此證本虛標輕,當以固本為先。清代《醫宗金鑑》亦指出,虛性發斑若誤用寒涼,恐致「陽氣暴脫」,臨證需慎辨。

此症雖屬虛火,然與陰虛火旺不同,治法重在甘溫益氣,而非滋陰降火,用藥時需明辨陰陽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