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瀉互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瀉互作
吐瀉互作,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幼科發揮》。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脾土失司,無法統攝上下二焦之氣機,致使上吐下瀉並見。蓋脾主運化,位居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亦主升清降濁。若脾失健運,則胃氣上逆而嘔吐,腸腑傳導失職而泄瀉,兩者相兼,即為「吐瀉互作」。
病因病機
- 濕熱困脾:多發於夏秋之際,因暑濕之邪外襲,或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致濕熱內蘊脾胃。濕性黏滯,熱性炎上,濕熱交蒸,阻遏中焦,胃氣上逆則吐,濕熱下迫大腸則瀉。症見嘔吐酸腐、泄瀉臭穢、口渴引飲、身熱煩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寒濕傷脾:常見於秋冬時令,或因脾陽素虛,外感寒濕,或過服寒涼,致寒濕內停,困遏脾陽。寒性收引,濕性重濁,中陽不振,升降失常,故見嘔吐清涎、泄瀉清冷、面色㿠白、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辨證論治
-
濕熱證
- 治法:健脾化濕,清熱和中。
- 方藥:以胃苓湯加減為主。胃苓湯合平胃散與五苓散之效,蒼朮、厚朴燥濕運脾,陳皮理氣和胃,茯苓、澤瀉利濕泄熱,桂枝通陽化氣,佐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若熱甚者,可加梔子、連翹;若夾食滯,加山楂、神麴以消導。
-
寒濕證
-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除濕。
- 方藥:首選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以溫補中焦;若虛寒甚者,可加附子成附子理中湯,增強溫陽之力。另《小兒藥證直訣》之益黃散(陳皮、丁香、訶子、青皮、甘草)亦為常用,其性溫而不燥,能調暢氣機,適於小兒脾胃虛寒之吐瀉。
兼證與變證
- 兼暑邪:若暑濕穢濁壅遏,可配合藿香正氣散芳香化濁。
- 脾虛氣陷:久病見氣短神疲、瀉下不禁者,宜加黃芪、升麻以升提中氣。
- 津傷液脫:吐瀉過度致陰津虧耗,可佐烏梅、五味子酸甘化陰,或合用生脈散益氣生津。
此證雖以脾胃為病位核心,然臨證須辨明寒熱虛實,尤重調理中焦氣機,使清升濁降,則吐瀉自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