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瀉生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瀉生風
病證名,指因長期嘔吐、腹瀉不止,損傷脾胃之氣,導致津液耗傷,進而引發慢驚風的一種病證。此名出自明代醫家萬全所著《幼科發揮》,書中提及:「久瀉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敗,下之谷亡,必成慢驚,所謂脾虛則吐瀉生風是也。」此病證常見於小兒久瀉或中毒性消化不良引起的酸中毒等情況。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若長期嘔吐、腹瀉,脾胃受損,運化失職,津液大量流失,導致氣陰兩虛。脾虛則肝木乘之,肝風內動,因而出現慢驚風之證,表現為手足抽搐、神情倦怠、面色萎黃等症狀。
臨床表現
- 吐瀉不止:反覆嘔吐、腹瀉,甚則水穀不化。
- 脾虛證候: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 風動之象:手足蠕動或抽搐、目睛上視、肌肉瞤動。
治法與方藥
治宜健脾益氣、養陰熄風,以恢復脾胃功能,滋養津液,平抑肝風。常用方劑如下:
- 參苓白朮散加減:以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等健脾益氣,佐以白芍、鉤藤等柔肝熄風。
- 若陰虛明顯,可加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以益氣生津。
- 若風動較甚,可酌加天麻、全蠍等熄風止痙之品。
相關理論延伸
此證與「慢脾風」有相似之處,均因脾胃虛損而致風動,但「吐瀉生風」更強調由吐瀉直接引發的病理過程。此外,中醫「肝脾相關」理論認為,脾土虛弱則肝木易亢,故治脾亦需顧肝,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此證的關鍵在於及早調理脾胃,防止津液過度耗傷,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為慢驚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