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吐血

病證名,指血從口中吐出之症,首見於《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此症多因內傷或外感所致,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胃熱壅盛
    因嗜食辛辣肥甘、飲酒過度,積熱於胃,灼傷胃絡,迫血妄行而致吐血。
  2. 肝火犯胃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肝火橫逆犯胃,損傷胃絡,血隨氣逆而上溢。
  3. 心脾氣虛
    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心脾兩傷,氣虛不能攝血,血不循經而外溢。
  4. 陰虛火旺
    腎陰虧虛,虛火內生,灼傷脈絡,或肺陰不足,火灼肺絡,皆可導致吐血。
  5. 外感引動
    外感熱邪或風寒化熱,內傳陽明,熱迫血行,亦可引發吐血。

分類

吐血依病因與病機不同,可分為以下類型:

  • 外感吐血:因外邪侵襲,熱迫血行所致。
  • 內傷吐血:多因七情內傷、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引起。
  • 陰虛吐血:陰虛內熱,虛火灼絡而致。
  • 勞心吐血:思慮過度,心脾受損,氣不攝血。
  • 勞傷吐血:因體力勞傷,氣血耗損,絡脈受損。
  • 氣郁吐血:情志抑鬱,肝氣犯胃,血隨氣逆。
  • 畜熱吐血:體內積熱日久,突然暴發而吐血。
  • 傷胃吐血:胃絡受損,如飲食傷胃或外傷所致。
  • 傷酒吐血:長期飲酒過量,濕熱蘊胃,灼傷血絡。

辨證要點

  • 實證吐血:血色鮮紅或紫暗,量多勢急,伴見口乾口苦、胸脅脹痛、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 虛證吐血:血色淡紅或暗紅,綿延不止,兼見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舌淡脈細弱。

相關典籍論述

  • 《黃帝內經》指出:「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說明吐血與經絡損傷相關。
  • 《景岳全書》提到:「吐血之病,多由脾胃氣虛,而火動於中。」強調氣虛與火動的共同作用。
  • 《醫宗金鑒》則分虛實論治,實者宜清熱瀉火,虛者當益氣攝血。

吐血一症,須辨明寒熱虛實,結合臟腑辨證,方能對證施治。歷代醫家對此論述豐富,臨床需細察病因,審證求因,以定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