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穿襠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穿襠發
穿襠發,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癰瘡生於會陰部之症,屬癰疽範疇。此症首載於《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其後《外科大成》卷二進一步描述:「生窮骨穴,即陰器之底也,色赤焮腫……」明確指出其發病部位及局部特徵。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穿襠發多因濕熱下注、氣血壅滯所致。會陰部位屬任、督二脈交會之處,若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外感濕熱之邪,導致經絡阻滜,氣血運行不暢,則易化熱成毒,發為癰腫。此外,肝腎陰虛或脾虛濕盛者,亦可能因正氣不足,邪毒乘虛內侵,凝聚於會陰而發病。
臨床表現
穿襠發初起時,會陰部可見局部紅腫熱痛,逐漸形成硬結,甚則焮赤腫脹,疼痛劇烈,或伴隨發熱、口渴、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狀。若膿成未潰,則腫痛加劇;若膿潰後,則可見膿液稠黃,若調治得當,瘡口漸斂而癒。
辨證論治
-
濕熱下注證
- 主症:會陰部紅腫熱痛,伴發熱、口苦、尿赤。
-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 方藥: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或五味消毒飲合萆薢滲濕湯。
-
氣血瘀滯證
- 主症:腫塊堅硬,疼痛拒按,色暗紅。
- 治法:活血化瘀,散結消腫。
-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或桃紅四物湯合透膿散。
-
正虛毒戀證
- 主症:膿成難潰,或潰後久不收口,伴神疲乏力。
- 治法:托毒排膿,益氣養血。
- 方藥:托裡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加減。
相關病症辨析
穿襠發與「懸癰」相似,然懸癰多指生於會陰穴(任脈所過)之癰疽,而穿襠發則泛指會陰部癰瘡,兩者在病因及治法上可互參。此外,此症亦需與「囊癰」(陰囊部癰腫)及「跨馬癰」(大腿內側近陰部之癰)鑑別,以明病位深淺及經絡所屬。
外治法
初期可外敷金黃散或玉露散以清熱消腫;若膿成未潰,可切開排膿,並用九一丹或五五丹提膿祛腐;潰後則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穿襠發之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內外兼治,以達消腫止痛、祛腐生新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