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疳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鼻疳瘡

鼻疳瘡,又稱鼻疳鼻疳蝕鼻(匿^蟲)瘡疳鼻,為中醫病名,首載於《聖濟總錄》卷一一六。其特徵為鼻下兩旁生瘡,局部呈現赤色且瘙癢,嚴重者可蔓延至唇周,並伴隨滲液浸淫、皮膚糜爛等症狀。此病多見於小兒,然成人亦可罹患。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鼻疳瘡的發病與肺胃積熱風濕內蘊密切相關:

  1. 肺胃熱盛:肺開竅於鼻,若肺經鬱熱,或胃火熾盛,循經上熏鼻竅,熱毒蘊結肌膚,則發為瘡癢。
  2. 濕熱壅滯: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胃濕熱內生,濕性黏滯,與熱相搏,上蒸鼻部,腐蝕肌膜而成疳瘡。
  3. 風邪外襲:外感風熱或風濕之邪,客於鼻竅,與內熱相合,鬱久化毒,侵蝕肌膚而致病。

臨床表現

  • 初期:鼻翼兩側或鼻準部皮膚潮紅、微腫,伴輕度瘙癢或灼熱感。
  • 進展期:患處出現丘疹、水皰,破潰後滲出黃水,糜爛結痂,反覆發作可致皮膚增厚粗糙。
  • 重症:瘡面擴大,蔓延至唇周,痂皮脫落後可見鮮紅潰瘍,甚者伴隨口臭、便秘等裏熱證候。

治療原則

清瀉肺胃濕熱為主,佐以解毒斂瘡

  • 內治
    • 肺熱偏盛:選用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加黃芩、梔子以清肺瀉火。
    • 胃火熾盛:方用清胃散(黃連、升麻、生地、丹皮)配合生石膏、知母以涼血解毒。
    • 濕熱蘊結:以萆薢滲濕湯(萆薢、薏苡仁、黃柏)化裁,利濕清熱。
  • 外治
    • 黃連粉:黃連研末,麻油調敷,清熱燥濕。
    • 青蛤散(青黛、蛤粉、煅石膏):外撲患處,收濕止癢。
    • 蛇床子湯:煎水外洗,祛風殺蟲。

古籍考據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提及:「鼻疳瘡多因小兒滯熱,上攻肺竅,或風濕搏於肌表。」強調內外合邪致病;《瘍醫大全》則載:「鼻疳蝕爛,宜清胃解毒,外以輕粉散搽之。」反映古人對內外兼治的重視。

相關鑑別

  • 鼻瘡:泛指鼻部瘡瘍,範圍較廣,未必局限於濕熱證型。
  • 肺風粉刺:多見於面鼻,以黑頭丘疹為主,屬肺經風熱,與鼻疳瘡之糜爛滲液有別。

鼻疳瘡的治療需辨明濕、熱、風之偏盛,靈活運用清熱、化濕、祛風等法,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