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兔嚙」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兔嚙

病名,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屬附骨疽範疇,特指發於脛骨部位之疽瘡,其狀若兔齒啃嚙,故名。

病因病機
此症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或內傷氣血不足,致經絡壅滯,毒邪深伏,蘊結於脛骨而成。《靈樞·癰疽》載:「發於脛,名曰兔嚙。」指出其病位在脛,且邪毒深襲至骨,屬陰疽重症。

臨床表現

  1. 局部特徵:脛骨處腫硬赤黯,疼痛徹骨,瘡面深陷,邊緣如兔齒啃咬之狀。
  2. 全身症狀:或伴寒熱交作,體倦納差,甚則氣血虧虛之象。

治法

  1. 內治
    • 初起:宜溫經散寒、活血解毒,可選方如陽和湯加減。
    • 成膿期:托毒透膿,用托裏消毒散
    • 潰後:補益氣血,方選十全大補湯
  2. 外治
    • 未潰時以沖和膏外敷,促其消散;
    • 膿成則切開引流,潰後用生肌玉紅膏收口。

鑑別診斷
需與流注鶴膝風等骨關節病證區分。兔嚙病位固定,以脛骨為甚,且瘡形特異,不同於流注之走竄或鶴膝風之膝腫。

古籍考據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提及:「附骨疽生於大腿外側……若在脛骨,則名兔嚙。」強調其與附骨疽之關聯,而病位有別。

此症屬陰疽頑疾,早期辨治尤為關鍵,遲延則易傷筋蝕骨,纏綿難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