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兔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兔缺
病名,指先天所生之唇部缺損,其狀若兔唇,故稱「兔缺」,亦名「缺唇」、「兔唇」。此證首載於《諸病源候論》卷三十,屬先天形體異常之疾。
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兔缺之成因多與先天稟賦不足、胎元失養相關。《黃帝內經》提及「人始生,先成精」,若父母精血虧虛,或孕期母體氣血失調、外感邪毒,皆可能影響胎兒形體發育,導致唇齶裂等畸形。此外,經絡氣血運行失暢,尤以任脈、督脈與陽明經循行於口唇,若胎中發育受阻,亦可致唇部未能閉合完整。
臨床表現
兔缺患者可見上唇一側或雙側裂開,甚或延伸至鼻底,伴隨齒齦、硬齶缺損。輕者僅唇紅緣微裂,重者則鼻腔與口腔相通,影響吮吸、言語等功能。古醫籍記載,此疾「生而有之」,屬形損之證,非後天外傷或病變所致。
治療沿革
古代醫家對兔缺之治療,早期以內服藥物調理氣血為主,然對於形體缺損,針藥難復其原貌。隋唐以降,漸有外科修補之術,如《諸病源候論》雖未詳述手術之法,但已明確指出「宜外治以補其形」。後世醫家結合金刃手法,以縫合修復缺唇,為中醫外科重要發展。
古籍論述
除《諸病源候論》外,《外科正宗》亦提及「唇裂如兔,先天之疾」,強調此病與胎元關聯;《醫宗金鑑》則分類描述唇裂程度,並載有「補唇方」等外治記錄,反映古代對形體修復之探索。
兔缺一證,體現中醫對先天疾病之認識,結合病因探討與形質修復,兼具內外治法之思維。然其根治,仍以手術修補為要,現代醫學亦沿此方向發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