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湍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湍潤

在中醫理論中,「湍潤」一詞與水濕之氣密切相關,主要指自然界或人體內水液代謝異常所呈現的濕濁狀態。《素問·氣交變大論》提及:「水不及,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此處描述水運不及之年,四方易現濕氣鬱滯、雲霧迷濛之象,反映天地氣交失調時,濕濁蘊結的病理環境。

從五運六氣角度,「湍潤」可視為「水濕」的衍生概念,強調水液停聚、流動失序的動態特徵。人體若受此影響,可能因脾失健運、肺失宣降或腎陽不化,導致水濕內停,表現為痰飲、水腫、頭身困重、舌苔滑膩等症。其病機核心在於氣化不利,水液不得正常輸布與排泄,形成濁陰瀰漫之態。

在臨床辨證中,「湍潤」相關病證常需結合三焦辨治:上焦濕濁多見胸悶咳痰,中焦濕困易致脘痞納呆,下焦水停則見溲短跗腫。治法上,或宣肺化濕,或健脾滲濕,或溫腎利水,總以恢復氣機升降與水道通調為要。

此概念亦體現中醫「天人相應」思想,認為自然界的濕氣變化可內應人體,故在潮濕季節或地域,尤需顧護脾胃陽氣,防範外濕引動內濕。歷代醫家對「湍潤」之變的闡發,豐富了濕病辨治的理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