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推腸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推腸生

定義與概述
推腸生,又稱「盤腸生」,為中醫產科學名詞,指婦女分娩時直腸隨胎兒娩出而脫出之症。此症首見於宋代陳選所著《婦科秘蘭》,屬產科急症之一,多因產時氣血耗傷、中氣下陷,或產婦素體氣虛,復加用力過度所致。

病因病機

  1. 氣虛下陷:產婦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分娩時氣隨血耗,升提無力,致臟器下墜。
  2. 產程用力不當:臨產時努掙過度,腹壓驟增,迫使直腸脫出。
  3. 濕熱下注:若兼見濕熱之證,腸道氣機壅滯,更易加重脫垂。

臨床表現

  • 分娩時直腸黏膜或全層脫出肛門,色淡紅或紫暗。
  • 可伴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等氣虛症狀,或見局部腫痛、滲液等濕熱徵象。

中醫辨證與治療

  1. 氣虛證

    • 治法:補中益氣,升提固脫。
    • 方藥: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升麻等)加減,佐以收斂之品如訶子、五倍子。
  2. 濕熱證

    •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升提。
    • 方藥:升陽除濕湯(蒼朮、防風、澤瀉等)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外治法

  • 熏洗法:以五倍子、石榴皮煎湯熏洗患處,收斂固脫。
  • 針灸:選百會、長強、足三里等穴,艾灸以溫補升提。

古籍考據
《婦科秘蘭》記載此症與「盤腸生」同類,後世醫家如明代《萬氏婦人科》進一步闡述其與「氣虛不攝」之關聯,強調產前調理脾胃、益氣固脫之重要性。

備註
推腸生與現代醫學「產時直腸脫垂」相似,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從氣血、臟腑辨證論治,體現「治病求本」之特色。